苏家埠知了猴上了互联网 身价一夜暴涨 单价涨至50元

11.07.2015  11:41

自从六安市苏家埠河滩附近居民夜间捉“知了猴”的 新闻 被万家热线等各大网站转载之后,这里的“知了猴”身价暴涨。记者前天晚间来到苏家埠河滩现场采访得知,仅仅两三天时间,这里的“知了猴”就从35元一斤涨至50元一斤,慕名而来购买的人也在增加。

苏家埠知了猴身价一夜暴涨15元

1 走进苏家埠河滩

最近,一篇关于我市苏家埠河滩附近居民每天晚上打手电筒捉“知了猴”卖钱的新闻被腾讯、凤凰网等知名网站相继转载。一夜之间,“知了猴”和苏家埠河滩同时出名了。那么,夏夜里的苏家埠河滩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象?“知了猴”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记者于前天晚上前往苏家埠河滩现场采访,并见识到了黑夜里河滩上白杨树林中手电筒光“星星点点”的奇景。

7月8日晚,记者驱车来到我市苏家埠镇,夜晚的小镇繁华而安逸,街上到处有逛街纳凉的人。经过街边住户的指点,记者很快来到河滩。河滩靠近公路边上的土地都是光秃秃的黄土,平整而松软,黑暗中还停着几辆小型货车,白杨树林就在黄土地的不远处。记者一行借助手电筒的光来寻找“知了猴”以及捉“知了猴”村民的踪迹。

河滩上非常安静,当记者走近白杨树林时,开始看到星星点点的白色手电筒光在树林中晃动,每间隔一小段距离就会看到一个白色的光点,估计是村民在捉“知了猴”。就在记者靠近白杨树林的过程中,不少骑摩托车的人陆续往河滩这边赶来,黑暗中摩托车的大灯格外明亮,随着摩托车的驶近,就有一个或两个村民从车上下来,打着手电筒走进白杨树林。

2 途中遇村民“喊话”

记者借助手电筒的灯光在树上找寻宽胶带的痕迹,灯光一照,白杨树上的透明胶带便因反光而被发现,在树下的空地上,记者还发现一些小洞,据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同行人员说,这就是“知了猴”爬上树之前栖息的地方。果然,记者在附近的树干上还发现了“知了猴”褪去的空壳。

就在记者专心找寻“知了猴”的过程中,突然一道非常强的白光射过来,还伴随有大声的喊话:“你们是干什么的?”“这里的地上有钉子,别扎住脚了,快出去!”然后灯光越来越近,一个穿着高筒胶靴和蓝布工作服,戴着帽子的年轻人来到记者们的跟前。他警惕地打量记者,问道:“你们是什么人?来这里干什么?” 当记者说明来意之后,他突然释然一笑,说:“我们这儿几年前就开始捉‘知了猴’了,这里都是草,有蛇还有毒虫,别怪我没提醒你们,快走吧。”

接着记者就与这位年轻人攀谈起来,他告诉记者,这一片树林是他自家承包的,有百十来亩,别人是不能进来捉“知了猴”的,只有他自己家可以进来,他晚上的任务就是负责巡逻。这下记者恍然大悟为什么这片树林的周边会有竹子扎成的栅栏,还会有人总是“喊话”。年轻人说,现在捉“知了猴”接近尾声,再有半个多月就捉不到了。“每天晚上七点半开始就有人在树林旁边或者路边等着收,我们本地人不吃这个,但是河南、广东那边卖得贵着呢,据说要一百多一盘。”年轻人跟记者聊了一会,又叮嘱了几句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便打着手电离开了。

3 一夜之间身价大涨

记者在返回路边的途中,也在树上发现了一只“知了猴”,这种蝉的幼虫呈褐色,其貌不扬,安静地趴在树皮上,如果不是仔细看,在黑夜中还挺难发现。

紧接着,记者开车沿路寻找收购“知了猴”的地摊,终于在回程的路上看到一个红色雨棚,里面灯火通明。简易的桌子边有红色的大脚盆和蓝色的大桶。不时有村民拎着小水桶过来卖“知了猴”,摊主简易滤水之后就过秤给钱,再把收来的“知了猴”装进蓝色的大水桶。

就在记者待在棚子的一小会,已经有两三个过路车停下来询问“知了猴”的价格。摊主是个年轻女性,她说:“五十块一斤。”有位顾客质疑问网上说是三十五元一斤,她笑起来,说:“自从腾讯网报道了,我们也出名了,来买的人太多,这都不够卖呢,肯定要涨价,收购价也涨啦!”这时旁边一位前来卖“知了猴”的村民告诉记者,最近“知了猴”越来越少,当晚他只抓到一百六十元钱的,跟前几天比少太多。记者看到,那位女摊主用的手机是iphone6plus。

4 过度捕捉影响生态

“知了猴”是一种什么生物?村民们通过捕捉“知了猴”赚钱会不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的刘昌莉老师。

刘昌莉告诉记者,“知了猴”是蝉的幼虫,长期大量的抓捕对生态链是有影响的,蝉的食物以及以蝉为食物的生物中间就会断接。不过蝉的繁殖速度特别快,而且繁殖的数量也很大,目前不知道抓捕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在短期内还不清楚这种抓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而对于蝉的营养价值,刘昌莉表示,昆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高,体内氨基酸的构成比例与常规的鸡鸭鹅差别比较大,脂肪含量低。“蝉被人们看成是美味佳肴,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营养价值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的猎奇心理。”刘昌莉说。

原标题:苏家埠的“知了猴”身价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