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在肥绽放经典魅力(图)

14.06.2016  13:40

  

  没有炫目的舞台没有精致的服饰,剧中许多场景甚至完全依靠演员用动作来表现与“塑造”,但经典终归是经典。6月12日晚,历经60余年风雨考验的豫剧《花木兰》让合肥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经典的魅力。作为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季合肥市高雅艺术文化惠民活动在6月的首场演出,该剧也为市民送去了夏日的清凉。

   老戏迷爱戏心切小观众亲近传统文化

  当晚7点15分,虽然距离《花木兰》上演还有一刻钟,但合肥大剧院歌剧厅已落座七成观众。放眼看去,还有不少小观众坐在其中。听到舞台的升降乐池里传来咿咿呀呀的声音,一些观众还好奇地走到台前,伸着头往下边打探,原来是伴奏人员正在调试各种乐器。

  19点30分,大幕拉开,豫剧《花木兰》在众人期待中正式上演。第一场犯边、第二场机房、第三场练兵、第四场别家、第五场征途、第六场救帅、第七场巡营、第八场破敌、第九场提亲、第十场思兰、第十一场荣归……跌宕起伏的剧情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铺陈开来,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没有中场休息,但几乎也没有观众中途离场。

  坐在记者右前方的汪炳银用手在膝盖上打着节拍,演员唱到哪里,他就小声哼唱到哪里。一打听,原来他是安徽省豫剧联谊会会长。汪炳银笑着说:“我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部队转业后就来到合肥。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也是我家乡戏,所以你说能不爱吗?这部《花木兰》,我从头到尾都会唱。

  记者身边的座位上,一个小男孩坐在外婆身上,小身板随着戏曲的节奏起起落落,看到大人们鼓掌,他也兴奋地跟着使劲拍手。散场后,小男孩的外婆告诉记者,孙子今年才4岁,带他来,是想让他看一看、听一听豫剧,“豫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孩子从小多接触,对他成长总有好处。

   老剧新作保留经典时代变迁值得挖掘新内涵

  上世纪50年代初,“豫剧皇后”常香玉在第一届天下戏曲观赏表演大会上因豫剧《花木兰》声名鹊起。当晚演出的这部新版《花木兰》虽然在打扮、道具、背景、音乐和唱腔等方面都经过了改进与创新,但仍体现了“常派”既朴素大方、高昂奔放,又不乏优美华丽、细致委婉的艺术特点。

  在“提亲”这场戏中,著名青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范静在音乐的配合下,用肢体语言、戏曲动作、细微表情、圆润豪放的唱腔将“花将军”塑造得豪迈中有婉约、激越中有柔媚,充分展现出常派声腔艺术,引得观众鼓掌、叫好声不绝于耳。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这一经典唱段甫一响起,许多观众已经跟着唱了起来。“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是许多人对豫剧的最初相识,也是许多人对豫剧的深刻印记,既为广大戏迷增添了余音绕梁的中州豫韵,也为各观众留下了极具特色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精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浩评价道。

  “我觉得除了家国情怀和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这部戏蕴含的思想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变化,比如,女性的独立意识、时代担当等都值得再发掘,值得我们去思索。”“60后”观众秦少华说道。

  除了对经典剧目齐齐点赞外,观众们也为惠民演出的票价叫好。“我是通过关注‘文艺合肥’得到了一张赠票,又花了60元买了三张中等价位的票和家人一起来看,一个字——值!”市民方向岚举着票开心地对记者说道。

来源:合肥日报    作者:方偲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
安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旅游工作
(本报驻安徽记者  郜  磊)日前,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