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集聚创新的“磁石”

19.05.2016  11:53

  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沿着产业体系平台支撑——龙头牵引——培育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打造应用集成交钥匙工程的思路,构筑良性产业生态,聚集了一大批创新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基地的快速发展。

  作为芜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龙头”,埃夫特生产的六轴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家电行业、电子行业、光电行业、钢铁行业、日化行业等众多领域。如何让机器人适用于如此多的工种,这就需要工程师对其进行编程示教,传统的机器人编程示教技术,是通过点到点来编程,效率既低成本又高,而埃夫特开发出的最新编程示教技术,则大幅度提高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辉表示:“我们现在开发了几个新的编程示教技术,第一个是离线仿真,通过离线生成轨迹,然后在线通过微调,可以大幅提升整个编程效率,还有个是拖动示教,通过拖动机器人,来记录轨迹,这样就不需要熟练的编程工程师来做示教工作,还有就是通过视觉来识别工件,自动生成轨迹,这样就不需要人工干预。

  近年来,埃夫特以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为突破口,通过产学研平台建设、新兴技术研发、开展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提升竞争力。几年间,埃夫特公司先后牵头承担工信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科技部863计划项目4项,发改委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5项,参与制定机器人行业国家标准3项。

  曾辉:“创新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埃夫特一方面自主研发,另一方面整合国际资源,通过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做自主创新。

  企业主动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良好的“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模式,也让基地的创新源头一直活水涌动。

  瘫患者穿上形似“钢铁侠”的外骨骼机器人,通过液压助力驱动,帮助患者像普通人一样迈步行走……这将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由芜湖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以及芜湖欧凯罗博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可穿戴型下肢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近期有望推向市场。

  芜湖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许德章介绍:“这个机器人定位于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为那些下肢体力不好的老年人,提供户外活动,扩大活动范围,增强生活品质开发的一款产品,不管从理论研究还是技术突破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作为安徽省2016年科技计划攻关项目,“可穿戴型下肢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无疑是基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模式结下的又一硕果。

  许德章表示:“安普研究院是安徽工程大学和芜湖市共同组建,研究院在机器人产业发展当中,一是提供产业规划方向性咨询和政策的前期引导,二是研究院和园区的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三是通过研究院发挥了人才培养和人才聚集的功能,为园区产业提供支撑。

  芜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争当高校技术成果“婆家”的同时,也在大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团队引进工作。基地成立以来,安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哈工大蔡鹤皋院士工作站、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院士工作站等一批创新团队相继在芜湖落地生根。

  技术研发平台只是芜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众多支撑平台之一。芜湖还着力打造投融资、应用推广、政策、人才、检验检测等几大平台,形成支撑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芜湖市政府副秘书长张东:“一个机器人企业的成熟,关键在它的产品在应用当中不断得到改善提升是密切相关的,在产业支撑系统里,我们从技术研发、投融资、应用推广、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撑五方面扶持。”(记者:闫少卫、李子健)

  记者手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冠以机器人产业名号的企业超过2000家,但真正实现量产的自主品牌机器人企业不足10家,产业竞争异常激烈。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唯有创新。

  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才有后劲。采访中记者发现,实现机器人制造的“中国梦”,芜湖市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两条腿”走路,重点衔接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瑞士等机器人技术发达国家,寻求与海外产业资本、行业领先企业、国际技术团队的投资技术合作,提高产业发展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能力。

  上有政策支持,下有市场人气,中有致力于创新求新的企业,芜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在成为安徽新型工业化革命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