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如山 芜湖七旬母亲四十载不离不弃照顾残女

08.04.2018  22:13

    安徽新闻网(www.ahnews.org)讯:家是停泊的港湾,家是幸福的源泉。这是一户普普通通的家庭,然而却因为种种不幸,而显得与众不同。不管命运如何残酷,芜湖市鸠江区清水街道王拐社区居民陈尚英都用她柔弱的身板挑起一个家庭,将这个女儿抚养长大,几十年点点滴滴的辛劳演绎着伟大的亲情。

  陈尚英年轻的时候与丈夫育有一个女儿,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一家生活还算温馨。可就在这份欣喜到来之时,阴霾也从此笼罩在她的左右,陈尚英在女儿两岁时,偶然一次,她发现女儿的双手在剧烈颤抖。当时陈尚英的丈夫在外地,不识字的陈尚英顿时慌了手脚。“我不知道她怎么回事,也喊不到人,就急得在家里哭。”最后,女儿被送到医院时,却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从此再没有学会说话,智力也不曾再增长。从此女儿王元翠患上了精神病。从小时候每半年发病一次,到后来发展为每个月发病一两次,甚至一天发病一两次,发起病来的王元翠不是满地打滚,就是砸东西、打人,甚至跑出家去。

陈尚英帮助女儿整理房间

  母亲难做,残疾人的母亲更是难做。女儿每次发病,陈尚英都要费心费力安抚,可以说自从有了这个孩子她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为了给女儿看病,陈尚英夫妻俩一直省吃俭用,带着女儿四处寻医问药。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过。由于当时家庭收入不高,加之高额的医药费,夫妻俩将家中的支出减到最低,省下的钱全部给女儿治病买药物。

  那个年代,家里条件有限,亲人们都劝她放弃对女儿的治疗,因为经常带孩子看病,当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但她还是毅然决然为孩子继续治病,“我是她妈,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带着她。”陈尚英坚定地说。只要女儿有所好转,是她唯一的心愿,为了照顾这个女儿,陈尚英一生也没有再生育。

陈尚英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女儿按摩手脚

  90年代初期,陈尚英的老伴去世,看护和照顾女儿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了陈尚英的身上。陈尚英说,老伴走了后,她与女儿王元翠为伴,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早上天刚亮,她就起床了,怕她磕着碰着,我也只能起床,晚上要等她睡着了,我才敢睡。”为了照顾好女儿,陈尚英决定每天留在家里看着女儿,照顾她的一日三餐起居生活,有时女儿不专心吃饭,她就像照顾三岁小孩一样,一口一口喂给女儿吃。每天晚上,老人都和女儿睡一张床,半夜起来看看女儿的被子是不是盖好了,想不想上厕所,哪里觉得不舒服;清早起床,她会帮女儿擦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尚英就这样照顾着女儿几十年。

  “一颗心时刻都在悬着,生怕一不小心没看住出点什么意外。”女儿和正常人不同,经常跑丢。让陈尚英记忆犹新的是,2011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陈尚英出门晾完衣服回来,发现女儿不见了,心急如焚的她立即沿着徽州路到处寻找女儿。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在家不远的地方找到了女儿。“当时,女儿一边走一边哭,看到陈尚英后,她一个劲地手舞足蹈。”说起当时的场景,陈尚英是既害怕又心疼。

  以前,照顾女儿觉得还好,顶多就是比普通的孩子要多费点神和力。如今,陈尚英已经78岁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不管是物质上还是体力上,她照顾女儿都有些力不从心。“我已是古稀老人,黄土埋了半截,自己都需要人照顾。如果我卧床不起,谁来照顾我的女儿?”望着女儿,陈尚英无奈地说。

陈尚英每天天刚亮就起床洗衣服

  如今,母女俩生活在50平方米房中,屋子虽不大,但却被老人打扫地干净整洁。尽管生活中有太多不易,但陈尚英说:“我的孩子虽与正常人有些不同,但她是我最疼爱的人,邻里和社区的帮助,也让我觉得很温暖,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我很知足。”

  为了让女儿今后能有更好的生活保障,她的生活一直很勤俭。她每天晚上把女儿搞好后,都会出门去捡一些纸箱、塑料瓶子留着卖钱。也因长期捆绑瓶子、纸箱缘故,老人的手已经粗造不堪。女儿好像也像是能看懂妈妈辛苦一样,经常会去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活,每次吃完饭总会主动帮母亲去洗碗刷锅。

  在家庭之外,作为一名党员,陈尚英始终怀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热心于社区工作,尽心竭力地为社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每次社区开党员大会她总是积极参加,还会提一些意见,尽管家庭困难,陈尚英却从未停止帮助别人,社区谁家有难她都会伸出援手。她热心公益事业,凭一己之力,捐过款、献过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身上的责任。她无私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大爱情怀、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事迹感染了很多人。

  大爱无言,萱草灼灼。陈尚英几十年悉心照顾女儿,真诚帮助社区居民,甘于奉献,不计得失,她没有感天泣地的事迹,没有感人肺腑的表白,却抒写了伟大母亲的朴实与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