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似景点 近看像花园——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蓬勃发展变化见闻

21.08.2017  15:43

    安徽新闻网(www.ahnews.org)讯: 到过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的同志,极目四望:那一幢幢别致新颖的楼房拨地而起,那一条条笔直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那一块块成方翠绿的庄稼美不胜收,那一行行青枝绿叶的绿化带风景如画,那一道道畅通无阻的沟渠细水长流,不禁使人感受到幸福村就像一幅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幸福村地处半丘陵半圩畈区,位于舒城县城南郊风景秀丽的杭埠河畔,省道舒桐路贯穿此境,是安徽省首批美丽乡村之一,也是英雄吴高林烈士的故乡,区位优越,人杰地灵。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该村两委干部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带领全村群众团结拼搏,奋力开拓,重点突出“四抓”:一是抓党建、强引领,让小康的路子“宽”起来。幸福村党委狠抓党建工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充分发挥在全面建成小康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抓谋划、重建设,让乡村的面貌“美”起来。狠抓美丽乡村建设,将全村谋划建设打造成“四区、八化”,即:民营工业区、生态农业精品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区、现代农民住宅生活区;“八化”:农村城镇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康居化、环境优美化、农业产业化、道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管理民主化。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庄成片的新格局。三是抓产业、谋发展,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从2008年起,幸福村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将全村的土地进行整治,全面实行土地流转,解决群众一家一户想办办不了的事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已建成现代农业“六个一工程”:即:一个万只养鸡场,一个千头养猪场,一个520亩特种水产养殖场,一个千亩良种繁育和香稻种植示范区,一个千亩莲藕、荷花种植区和一个千亩旱作农业精品区(草莓、葡萄、蔬菜、花卉、中药材、棉花)。四是抓文化、重活动,让农民生活“乐”起来。幸福村建设了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幸福农民文化乐园,每天晚上都有上百人跳广场舞,每逢节假日广场都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真正丰富和活跃了农村农民文化生活。

  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没有一家企业,还欠下了30多万元的债务,连办公、开会的场所都没有,村小学被称为“三泥”:泥桌子、泥凳子、泥孩子。面对一穷二白现状,村两委一班人下定决心,带领群众挖穷根、找富路,走上一条以工兴村的发展致富路子。经过调查论证,决定立足本村资源,采取“两手抓”,一手抓黄砂,利用杭埠河黄砂办砂厂,一手抓泥巴,利用荒岗上黄泥办窑厂,同时采取内引外联,滚雪球式的发展方式,先后办起了轮窑厂、白酒厂、电珠厂、加油站、精米加工厂、建材厂、复合肥厂、大官塘综合养殖场等11家集体企业,解决了剩余劳力680多人,固定资产扩大到640万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幸福村将集体企业全面改制,实行集体企业民营化,给村级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村本着“多支持、不干预,多服务、不红眼”的原则,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村一年净收租赁承包费近40万元,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夯实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要想群众快致富,首先要修路,按部就班无出路。幸福村从2008年起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打破户与户、组与组之间的界限,将全村2600多亩土地全部实行土地流转,成立了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改变土地生产经营模式,已探索出一条集种植示范、蔬菜生产、综合养殖、产品加工为一体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路子。土地流转后,一方面农业有了规模化发展,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多余劳力可以安心创业、打工,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助推了幸福村精准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后,更加激发了幸福村干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幸福村通过创办经济实体,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有了钱,办起事情来就得心应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幸福村干部郑重地向全村承诺“三不”:集体公益性事业建设做到“不让群众出一分钱、不叫群众做一个义务工、不损害群众一点利益”,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组织放心。这个村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开通了全村自来水、有线电视,新建了全县一流的花园式吴高林烈士母校幸福高林小学和标准化卫生室。修通了32公里的环村路及中心大道、人民路、通组到户和部分田间地头水泥路,新建了3座排灌站,全村主干道安装了152盏太阳能路灯,全村水渠全部硬化配套。全村主干道和支渠旁,都栽上了香樟、垂柳、广玉兰。村部大楼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整洁美观,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微机室、电教室、接待室、陈列室、荣誉室都应有尽有,还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免费为群众提供政策、市场、人才等信息服务。此外,幸福村还开展了“三改、三包、三进家”活动,就是改水、改厕、改环境,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把思想工作做上门、把科技文化引进门、把政策法规送上门。村党委用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取信于民,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在抓好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上,幸福村注重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在创建生态村中,幸福村特别注重环境治理,购置了垃圾清运车、洒水车、垃圾桶150个,全村主干道、中心村沿伸到各村民组,有五人专职环卫工清扫垃圾、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了幸福村环境优美,路渠畅通清洁,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通过精心打造,妙手描绘,今天,当你步入幸福村这片热土,你不仅会强烈地感受到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而且会感受到党风正、民风淳、村风好的文明和谐氛围;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8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2万元。

  汗水和心血沒有白流,精力和时间没有白费。近年来,幸福村的发展变化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先后获得了“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全国关工基层组织‘先进单位’”、“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十佳典型”、“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安徽省村镇建设十佳”、“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安徽省百家生态村”、“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安徽省卫生村”等荣誉,中央和省市县领导先后多次来到幸福村视察指导,特别是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时隔20年,于2016年9月22日在省委书记李锦斌、省委常委、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和县、镇主要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再次视察了幸福村发展变化情况,不仅给幸福村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更是给该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希望。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幸福村两委干部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他们决心带领全村人民积极适应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局面,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精心扮靓幸福村,使该村锦上添花,更加美丽,真正成为“人生福地”、“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