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八百里皖江创新潮涌

21.08.2018  09:57

   安徽日报“大江奔流”采访报道组

  在中国的版图上,长江宛如巨龙,横贯东西,绵延6300多公里,润泽11省区市,流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聚集着全国40%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一条生态绿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重要的现代工业汇集于此,这里也支撑起全国超45%的经济总量。

  然而,长期粗放的发展方式,带来了资源环境不可承受之负荷,长江生态环境频繁敲响警钟。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是关键。长江经济带亟待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成为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

  “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筑起“三道防线”,推进旧动能腾退化解,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提起湖北宜昌,人们总会想到“巫山云雨、两岸猿啼”,但并不广为人知的是,这里也是化工产业重镇:沿江200多公里的岸线上,化工企业曾经多达134家,产值一度超过千亿元。 环境要保护,经济要发展,宜昌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日前,“大江奔流”报道组走进长江边的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看到工人正冒酷暑拆除热电厂设施,4个排污口已用水泥封堵。沿堤望去,草木葱荣,一个正在建设的江滩公园已具雏形。

  面对“化工围江”的污染隐患,宜昌痛下决心,向自己的“饭碗”开刀:力争用3年时间,“关停、改造、搬迁、转型”134家沿江化工企业,最终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清零”。 “去年一举关停25家化工企业,今年将再关停9家。 ”宜昌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不符合规划、区划要求以及改造不达标化工企业,一律限期关闭退出或转产,达到安全环保标准的59家企业,实施就地改造升级,分类推进“关改搬转”。

  同为沿江化工产业基地的我省安庆市,也面临同样的考题。

  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着力构筑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重点推进旧动能腾退化解和产业转型升级。

  安庆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严守生态防线,加强对沿江化工企业整治。目前安庆城区所有化工企业全部实现“退城入园”,全市15个工业集聚区全部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国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确保一池清水入长江。

  安徽曙光化工集团曾是安庆老城区的重污染企业,目前已经完成搬迁改造,“退城入园”。在曙光化工集团总经理汪晓波看来,生态环保的生产要求,正在倒逼着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企业从生产污染大的低端化肥产品,转向氢气、清洁汽柴油等高端产品。

  在“铜都”铜陵,一场铜产业的绿色转型早已兴起。在铜陵有色的选矿车间,含铜量约为1.8%的冶炼渣,经过多道技术工序处理最终变成含铜量仅为0.25%的尾矿,尾矿再被水泥企业制成高档水泥的添加剂,真正“吃干榨尽”。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皖江创新潮涌,积极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利用技术创新、工艺升级等手段,推动石油化工、钢铁、建材、船舶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入园’可促进化工企业转型升级,搬迁、淘汰一些小型的、落后的、不环保的产能和工艺,推动兼并重组,有助于化工产业做大做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李忠表示。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沿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380多家,长江沿线占45%左右,对于整体的工业集聚发展、绿色发展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孕育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

  ——大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沿江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离不开新兴产业补缺进位,要坚持“破”“立”并举,在破除无效供给和低端产能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进而致力于培育发展先进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孕育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

  在上游,贵州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正快速崛起为全球大数据存储基地,“绿色GDP”正在成为贵州发展的关键词。

  在中游,武汉中国光谷,长江存储自主研发的32层三维闪存芯片成功下线,烽火科技研发的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传输再次打破世界纪录……一个世界领先的“芯-屏-端-网”万亿元产业集群正在兴起。 在下游,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经达到40%,千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达6个……

  纵观大江上下,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布局,遍地开花,新动能初显澎湃端倪。翻开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成绩单”,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10个省市GDP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新经济正成为发展快车的强力引擎。

  回望皖江,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皖江两岸,芜湖的机器人、安庆的新能源汽车、池州的半导体产业、铜陵的铜基新材料、马鞍山的轨道交通装备……安徽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已经初具规模。

  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为近4年同期最好水平,增速居全国第7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达62.3%,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

  八百里皖江构筑了安徽工业经济的生命线,沿江地区也是全省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五市各项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均占全省的30%以上。

  “皖江强则全省强,全省强必须皖江强。”省经信委副主任王灯明表示,应该抓住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转型、推升级。一方面,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技术改造,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语音、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推动皖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实迈稳。

  “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长江经济带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引导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创新驱动带

  8月4日,大江奔流报道组来到长沙三一集团总部,听董事梁林河讲述企业的发展历程: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最大吨位3600吨履带起重机、国产最大200吨全液压履带挖掘机、亚洲首台大吨位旋挖桩机……许多“大国重器”在这里诞生,不断刷新着工程机械领域的纪录。

  而30年前,三一集团还是个作坊式的焊接厂。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在梁林河看来,持续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成功的密码,为鼓励创新,三一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研发。

  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机、国内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国产大飞机C919……报道组行走大江上下,见证了各种“中国制造”的创新成果,创新热潮如长江之水奔腾不息,震撼人心。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长江经济带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

  安徽从来不乏创新基因。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落户,量子通信、铁基超导、智能语音、核聚变与强磁场等一批科研成果诞生。

  今年以来,我省强力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正在催生更多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成果。上半年,我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6件,居全国第9位。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安徽正在加速成为创新成果汇聚之地。

  创新正在成为企业“成长壮大的密码”。调查显示,全省3.11万家规模以上或限额以上企业中,43.4%的企业都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活跃度仅次于江苏和浙江,居全国第3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创新当作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梦未来的驱动力量。

  安徽从来不乏创新资源,关键是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皖江经济带是安徽区域经济增长极,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和驱动。”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应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强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提升皖江经济带的整体创新能力,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创新驱动带。 (执笔 本报记者 范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