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去年帮96万人口“摘帽”

27.04.2018  21:18

  前不久,在2017年国家对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安徽综合评价为“”,在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三,较上年度提高3个位次,再次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我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各地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特长,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等多方面精准出击,脱贫攻坚的力度、深度、广度和精准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更是在去年帮助96万贫困人口“摘帽”。今年,我省脱贫攻坚除了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还将完成10个国家级贫困县8个省级贫困县“摘帽”、70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和7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小小茶叶帮贫困户精准脱贫

  “以前全靠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现在我也能为家里分担一些了。”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蔡湾组村民衷敬荣说。

衷敬荣是大湾村安排在扶贫茶厂里炒茶的贫困户,家里一共有6口人,两位老人身体不好,两个孩子正在读书,丈夫打工一年也只有一两万元收入,一家人艰难地维持生活。这两年,金寨县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贫困村里的贫困户基本都能享受到扶贫政策。衷敬荣家现在不仅有光伏发电的收入,还把几亩地流转出去,而她则被安排到扶贫茶厂炒茶,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每小时有16元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在大湾村的扶贫茶厂,贫困户占了一半。“以前家里也种茶,但没有这些技术,所以赚不了钱。现在我们自己采的茶可以卖给茶厂,每斤能卖80元。”衷敬荣说,不仅如此,茶厂还找来专业的大师傅,手把手教大家炒茶,“不仅有收入,还学会了一门手艺。”时值春茶上市,金寨县农业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设了30个春茶炒制技艺培训点,以聘请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致富增收。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和全国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茶叶作为金寨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山区贫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两年,当地把茶叶列为农业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将茶产业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第一“引擎”。通过不断培育和壮大茶产业经营主体,创新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增加当地茶农和贫困户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收入。

  众所周知,茶产业是扶贫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也是旅游产业,做好茶产业可以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金寨县利用境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促进三产融合,积极推动茶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推进茶产业从“种茶、做茶、饮茶”向“吃茶、用茶、玩茶”多元化发展,建设“茶叶生产示范区、茶园风光观赏区、茶叶交易集散区、茶文化体验区”。去年,金寨县还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茶叶扶贫示范县”称号。

  扶贫夜校成群众教育新平台

  “虽然我得了重病、经济困难,但是我的孩子们都在努力,也给了我很大信心!”今年3月的一天,在岳西县和平乡和平村,朱华楷老人和大家交流了脱贫心得。

  朱华楷前几年患上了胃癌,治病花去了大笔费用,也因此成为当地的贫困户。为了帮助朱华楷加脱贫,当地安排了光伏发电等产业扶贫措施,也通过健康扶贫的政策来扶持。朱华楷也没有“等靠要”,他每天坚持磨豆腐,儿子也通过办茶厂、跑运输寻找脱贫路子。

  朱华楷分享完心得后,会议室里响起阵阵掌声——这是和平村“扶贫夜校”的一个瞬间,这样的场景几乎每月都会出现。

  2017年初,岳西县开始在各乡镇和村里开办扶贫夜校。夜校主要是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态度消极、缺少办法的现象,专门向群众讲政策、传技术、鼓干劲,解疑释惑。夜校不仅请致富带头人及脱贫户现身说法,还现场与贫困户互动、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与需求。

  不仅有室内交流,扶贫夜校还会走进田间地头。岳西县莲云乡把脱贫攻坚与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通过扶贫夜校,把农业技术培训送到了种植基地,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现场进行农作物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

  此外,岳西县政法单位还利用“扶贫夜校”平台,安排法律专家及政法干警进夜校授课,重点讲解新宪法以及婚姻、土地、法律援助、信访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广大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岳西县扶贫办主任杨效东说,目前全县已办扶贫夜校2000多场次,有3万余人次参与。这种方式不仅宣传了政策,也提振了信心,使更多干部更加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增进了对贫困户的感情,提高了基层工作的能力。下一步,岳西全县即将通过国家验收实现整体脱贫,但该县扶贫夜校还将继续保留,并将成为联系群众、传授致富经的重要平台。

  电网改造拔掉了蓄洪区穷根

  “以前一下雨就发水灾,不下雨就是旱灾,水出不去进不来。现在好了,农网改造了,电力排灌非常方便。”阜南县苗集镇张店子村村民张保亮站在田埂上高兴地说。

  张店子村地处蒙洼蓄洪区,上世纪90年代曾多次行蓄洪,为淮河防汛做出了很大牺牲。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当地基础设施落后,排涝抗旱设施缺失,水灾频繁,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很多地都荒着,没人愿意流转承包。”张保亮说。

  此前,村里建的排灌站,因为变压器容量小,排灌用电得不到保障,遇到大水灾,村里的水还是排不掉,庄稼也因此颗粒无收。如今,当地对农村电网逐步改造升级,防汛排涝用电有了保障,排灌站的电力设备也更新了,提高了抗旱排涝能力,村民再也不担心下雨了。此外,村民家里的电器也都能用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电网升级了,张保亮承包了村里的多口鱼塘和100多亩采摘园,年收入可达10万多元。还有村民建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盖起了蔬菜大棚,带动蓄洪区群众脱贫致富。

  行蓄洪区受其功能定位限制,一度成为我省发展的“洼地”,也是深度贫困的多发地。这两年,我省就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专门出台政策,重点实施居民迁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提升公共服务、加大财政支持、落实要素支撑、强化功能保障等措施,确保行蓄洪区没有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为了让脱贫攻坚更深入、更精准,我省专门出台政策,明确将皖北地区、大别山片区和行蓄洪区等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加大对金寨县等9个深度贫困县和各地确定的深度贫困村的支持力度。

  此外,我省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将新增脱贫攻坚各类资金、项目、建设用地等要素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倾斜,着力从产业扶持、就业扶持、健康和教育、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贫困村提升工程、帮扶工作、内生动力、要素投入等8个方面攻克深度贫困,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结对帮扶形成强大攻坚合力

  每隔一段时间,萧县青龙镇路口村第一书记邱宏瀛就会来到贫困户卓传银家中,了解生活近况、听取扶贫方面的意见。路口村一直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群众收入低、基础设施差,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为了帮助村民脱贫,当地不仅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还建立了一套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由党员致富能手带头,通过报告会、“扶技、扶志”培训会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致富信息、经验技术匮乏等难题。目前该村已经促成70余名党员、发展能手和贫困户结成对子,将分散经营以及有致富意愿的贫困户联合起来,采取提供就业岗位、资金扶助、技能培训等方式,全方位跟踪服务。

  不仅是在贫困村内,去年我省还出台政策,要求县域间结对帮扶推进脱贫攻坚。合肥市庐阳区就与临泉县合作,将优质农副产品带到了省城菜市场,帮助贫困县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知名度,促进农民增收。记者了解到,全省20个经济较发达县与结对帮扶的20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深度合作,落实帮扶资金2.07亿元,累计实施项目420个,受益贫困人口达13.01万人。

  此外,我省还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全省3316个民营企业结对2735个村,共实施项目5140个,已投入金额18.7亿元,带动3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

  2016年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大力开展对口扶贫,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主动选择确定一个或几个贫困村为联系点,参与定点帮扶,号召全社会参与,打造“大扶贫”格局。两年多来,我省通过推进“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深入开展扶贫日活动和扶贫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脱贫攻坚氛围越来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