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佩奇”在路上

28.01.2019  10:51

    《啥是佩奇》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北方山村的老人,在电话里听到孙子想要“佩奇”作为礼物。从来没有听说过小猪佩奇的他,东奔西走问遍了所有的乡亲,终于从在北京当过保姆的老三媳妇口中得知,佩奇是一只粉红色的猪,“像一只鼓风机”。后来,儿子接老人到城里过年,老人一包包地拿出土特产,直到最后打开了给孙子的礼物——改装自一只鼓风机的“工业风”小猪佩奇。

      短短5分钟的视频将春节期间年轻人工作忙、返乡难、以及父母亲思念孩子的心情用最淳朴的方式展现出来,带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和人物对话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触碰到了人们心底里最柔软、最深处的地方。尽管有地域的阻隔、有文化的隔阂,长辈们总能找到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爱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年关临近,在外奔跑的你,是否也该暂缓步伐,回望一眼成长的乡村和那站在山丘被风吹白鬓发的双亲,热泪盈眶之余,引发了无限的思绪,脱贫攻坚中啥是“佩奇”?中国正推进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这其中,既包括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等“传统项目”,也包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新手段新方法。国家对于扶贫工作要求精准,“全面工作扶贫+,具体工作+扶贫”,这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佩奇”。

      在“2020年全面脱贫”的攻坚战中,物质的脱贫或许容易实现,但精神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这种精神上的“软贫困”,是比物质上的“硬贫困”更加顽固和复杂的。脱贫内生动力如何激发?扶智扶志需要久久为功。五分钟的影片不仅仅反映了浓浓的亲情,更折射出中国的城乡发展状况,喜忧参半。

      乡村通讯建设能否更加健全,摆脱信息末梢的尴尬。影片中农村信号不好,在农村的爷爷没能听到城里孙子说的“啥是佩奇”?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如火如荼,既要解决好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又要为繁荣当地市场想办法、出实招,坚决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硬骨头,真正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国产文创能不能再加一把劲,我们不仅需要鼓风机改造的“土味”小猪佩奇,更要创造一批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原创IP形象。进而言之,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中,农村有没有可能不要老是亦步亦趋,被动地吸纳来自城市的现代文明,而能从发掘自身潜力和特色方面,找到底气和信心。

      “底气和信心”就是精神扶贫本质,其源于中国上下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经沧桑、经久不衰,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强大魅力,这就是找到“底气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老人不知道佩奇,源于乡村发展的封闭,但在短片的潜台词里,还透露出两种文明的碰撞、两代人观念的冲突。无论是过年到哪里过的争论,还是老人拿出一袋袋土特产时儿子与儿媳的嫌弃脸,都无不显示出家人团圆时,表面的和和气气下暗潮汹涌的对立。反映出社会压力大,快节奏的生活疏远了亲情,忘却了“百贤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亦或许不曾忘却,只是“有心无力”。

      在农村,年轻人因生活所迫,在外务工,由此带来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数见不鲜。甚至有些老人,是由于子女不赡养,而其又无劳动能力,而被识别为贫苦户。政府出手救助,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尽可能帮助老人。在农村建立就业扶贫驿站,实现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另外国家出台政策,鼓励“老乡”回家创业等,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农村出现的问题是时代发展潮流下的弊端,但时代必须要发展,一切都是暂时的,需要的是时间。

      影片最后象征着祖父舐犊之情的小猪佩奇,化解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最后,一家人到影院里一同看电影,又似乎预示着传统与现代、老一代人与年轻人之间并非水火不相容,而亲情就是最好的润滑剂,也就说明精神脱贫虽艰难,但实现是必然的。亲情,它是我们民族文化最深层的基因,是我们心底最柔软、最珍贵的部分,这“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实现“精神脱贫”的重要抓手。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孝道”,让子女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在脱贫攻坚中大力宣传“孝顺儿媳”、“尊老爱幼”就是“精神扶贫”最好的诠释。以亲情为根脉,生发出美好的家庭伦常、道德观念和情感取向,最终构筑起我们须臾不离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

      家庭幸福,物质生产才有开源的动力,以小家铸万家,形成一种风尚。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齐家”,就是建设淳朴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我爱我国家。


( 蒙城县教育文联秘书长、扶贫局岳坊中心小学通讯员 孙曦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