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中国》:唱响民歌 唤醒民族记忆

16.03.2017  08:07

      “华夏民族有独特的审美精神内涵。月亮是我们审美精神内涵的一种典型象征,它和我们的包容性,中国文化的中庸、冷静、温情等特点糅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元素。”在3月10日晚上播出的《耳畔中国》第四期节目中,选手赵一颐演唱了古朴别致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担当“耳畔观察员”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如是点评说。

      今年一季度,我国电视荧屏上涌现了不少被观众称作“清流”的综艺节目。《耳畔中国》作为安徽卫视打造的一档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节目,成为音乐节目中的“清流”代表。在聆听我国瑰丽多姿的民歌之余,还能了解每首歌曲背后的文化知识和渊源,其中的新意与底蕴引来观众为之点赞。

      解读民歌承载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以流行音乐为主的节目繁花似锦,在一批热门节目带动下,不同形态的音乐形式都获得了一定关注。制作一档主打民歌的节目,是顺势而为,更凝聚了节目组传递“中国声音”的心思。

      节目组在策划时认为,在众多流行音乐节目中,往往看不到具有中国美和中国意象的表达,制作一档关于中国音乐自身的节目,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中国人对于自身的文化自信,正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千百年来沉淀的优秀文化中寻找。”《耳畔中国》制片人吉青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第一期节目中,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彭兰乔演唱了贵州布依族山歌《咕噜山歌》,清脆活泼的歌声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选手演唱的同时,字幕滚动介绍这首歌词不易理解的歌曲的背景,而后专业评审与观察员郦波也对这首歌进行了解析。

      这样的处理成为贯穿节目中的文化链条,它正是为了帮助观众打破认知局限,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文化。“中国有非常多的经典歌曲,许许多多歌曲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所创作时代的环境、背景,观众只有更好地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才能在欣赏时找到情感共鸣,更好地聆听。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值得被铭记的党史、国史、族史,能够通过歌曲,唤醒记忆,尤其是让年轻观众理解和认知这些并未久远的故事。”吉青说。

      对于解析每首歌曲的前期准备,节目组秉持着严谨、专业的态度。记者了解到,每一首歌曲,节目组都通过中国知网等专业学术性网站,查找数十篇论文反复比对考究。资料收集整理完毕后,交由节目歌曲史料顾问——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月红,进行进一步核实。最终,郦波结合节目收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结构,寻找解读的切入点,让这些知识得以在节目中自然地呈现。

      打造中国声音的“观点”节目

      “苗族歌王”蝶当久、陕北红白喜事歌手纪军军、38岁选择考研深造的蒙古族歌手包金花……参加竞唱的选手为《耳畔中国》带来层出不穷的看点。这些身份不同的歌者都是导演组去往全国著名音乐院校,歌舞剧院团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大量挖掘寻觅到的,通过近千人的层层筛选,最终选拔而出。

      “节目选手很难用明星或者素人来定义,来参加节目的很多选手,相比较人气火爆的流行歌手,他们可能算不上明星,但是在他们所处的领域与地域,往往已是大师级的人物。什么是明星,什么是素人,这其实也是在节目中非常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吉青介绍说。

      在已经播出的几期节目中,《牧歌》《迎客歌》《桔梗谣》等来自多个民族的歌曲,《沂蒙颂》《在北京的金山上》等多个地区经典歌曲相继在舞台上唱响。记者从节目组了解到,在曲目选择上,《耳畔中国》采取选手提供歌单、导演组提供参考曲目的方式进行,最终确定的曲目尽可能选择观众耳熟能详,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并与选手有相关性的歌曲。

      从“耳畔召集人”歌手蔡国庆,到由歌唱家阎维文、雷佳与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组成的专业评审团队,再到“耳畔发起人”音乐制作人捞仔,《耳畔中国》邀请的嘉宾阵容,同样构成了节目看点。“我们希望体现出节目在音乐方面的专业性、严谨性与知识性。因此召集了在中国声乐领域顶尖、权威的专家,让他们面向观众表达他们对于中国音乐的看法。《耳畔中国》唱的是中国歌曲,讲的是中国音乐故事,也立志成为一档中国声乐的观点节目。节目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寓教于乐。”吉青说。

      增强竞技感兼顾观众体验

      作为一档适合全家人观看的全年龄段音乐节目,中老年人能在《耳畔中国》中听到陪伴他们火热年代的歌曲,年轻人能在各种歌曲中既听到熟悉的旋律,又听到现代潮流的改编,而青少年、年纪更小的观众,则可以通过节目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精髓。

      “节目播出后,我们收到了超出想象的反馈。除了获得一些忠实观众外,业内各方也给予节目众多好评,他们称赞节目的音乐性、专业性和知识性,也欣赏我们在节目中表达的态度、立场与高度。”吉青表示。

      能够受到观众欢迎、追看,也与节目精彩赛制分不开。在第一阶段的晋级赛中,54位选手按综合能力分为18组,三人一组参加对战。由400位现场观众投票实行盲投的末位淘汰制,剩余两人再由专业评审在不知晓观众投票数的情况下择一晋级,在进退之间,让节目竞唱结果具有很多未知性。

      在第一阶段的晋级赛结束后,即将迎来第二阶段的突围赛。记者了解到,在突围赛阶段,赛制上会继续保留晋级赛阶段,兼顾观众喜好和音乐性的双维衡量逻辑。同时节目组也将考虑进一步增强竞技感。随着节目推进,赛制进一步升级,竞争更加激烈,节目可看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