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灶

20.11.2014  16:12
 

        还是从小说里听说“”的,我的老家六安管它叫茶水炉。

        那时的孩子没有今天的金贵,我是在比暖水瓶高不了多少的年纪就被爸妈叫去打开水。为了怕烫着,爸妈特意嘱咐不要像大人那样拎着,而是用一只手托底一只手扶把,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

        印象里茶水炉永远是排起长队的,伙计则慢悠悠地在用铁皮做的水舀子和水漏斗往台面上摆了的二十几个暖水瓶里灌水。

        那间茶水炉很大,有一明一暗两间房子,一间专烧开水,几乎占了半间房子的“老虎灶”,出灰洞口张得老大,隔一段时间,烧开水的就会让打水的人往旁边站站,然后拿着一把大火钩把烧剩的煤渣捅下来,再用铁锹从灶台中间的火眼里添上煤。

        茶水炉后边是一口大铁锅,上面围着木头做的大水箱,前边设有头锅、二锅、三锅,还有几只汤罐。头锅里是开水,二锅里是接近开的水,三锅里是热水,汤罐里是温热水,顺次添补,层递加温。即使头锅里刚掺进二锅里的水,只要烧两把急火,无需一两分钟即开。

        一分钱一瓶水,打水的人自己往钱盒里撂钱,再自己找钱,也有许多是撂小竹片做的水筹,因为那更便宜,一毛钱可以罐12瓶水。

        老家的茶水炉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茶馆。一旁放上几张八仙桌,一二十张椅凳,柜台上摆放着几个大茶叶桶,上面贴着长条形的红纸,写着“瓜片”、“小兰花”、“毛尖”等。

        六安人都喜欢泡茶馆,早上在“大井拐包子店”花一毛六分钱买四个包子,那里的包子皮薄馅亮,油都浸透到褶子里。然后再到茶馆泡上一壶“瓜片”,吃一口包子,喝一口“瓜片”,那叫一个享受。

        后来到上海游玩,看见了那里的茶水炉,一直纳闷他们为什么要称之为“老虎灶”。

        据说老虎灶的得名与其形状有关,最早,茶水炉灶膛口设在墙外,墙上设计两个小窗口,可以看见灶内情况。灶膛口如虎口一般,两个小窗如同虎眼,屋顶的烟囱则如虎尾,因此被称为“老虎灶”。

        还有一种说法与英文“roof”有关。上海开埠以后,出现了大量西洋建筑。西洋建筑大多为陂度很陡的斜屋顶,为增加通风和采光,设有多处屋顶窗,英文屋顶“roof”,上海话语音读如“老虎”,于是洋泾浜英语就把屋顶窗叫作“老虎窗”。同时,西洋建筑内大多设有多处壁炉以取暖,壁炉的烟囱破屋顶而出,设在屋顶之外。

        起先上海人不清楚其用处,后来才知道是烟囱,于是把烟囱设在屋顶上的灶叫作“老虎灶”。而茶水炉的烟囱也设在屋顶上,所以也被称为“老虎灶”。

        关于“老虎灶”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姓傅的老头,老伴早已过世,留下一女,过着贫寒的生活。他家后门有一口井,为了生活,老汉借了些钱,在家里砌了灶台,安放了汤锅,汲取井水,以烧煮开水为业。

        在离傅老汉茶水炉不远处有个寺庙,庙中老僧为方便起见,经常叫一个十六七岁的烧火小和尚挑两个水桶前来买水。有一次老汉不在家,由傅家姑娘给舀水。

        那姑娘芳龄十七,长得如花似玉,见了身穿直裰、剃了光头、烫了香洞的小和尚无意之中微微一笑,谁知小和尚从此后却害上了单相思病,茶饭不进。

        当老和尚得知原委时,立即撞钟击鼓,召集寺内所有和尚进行了训话,当众指出这个小和尚是尘缘未断,凡心未绝,竟看上了开水灶边的美娇娘。他说这美娇娘就是唐僧遇上的妖魔,茶水炉边的老虎。为了预防再出乱子,老方丈决定不再去买热水,同时把小和尚关进禁闭室。

        小和尚在禁闭室内朝思暮想,最后病得一命归天。于是寺院里的和尚就称傅家热水店为 “老虎灶”,而街坊邻里,一来傅老汉姓傅(与虎同音),二来该店烧水火力旺盛,亦称该热水店为“老虎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