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显真情———追忆吴惜奇诗书画艺术生涯

10.05.2017  13:32

     

近接友人军航兄来函相邀,盼吾前往黄山市美术馆观赏“吴惜奇书画楹联展”,却没如愿,实为平生一大憾事。吾从孩提时,就认识这位皖南书画界名人。记得当年随父母寓居歙县西溪南乡,曾与他邻居,常能亲眼目睹他的书画创作,获益匪浅。黄山电视台家园栏目曾为他制作“凡人吴惜奇”专题节目,其实吴惜奇伯伯一生并不平凡,虽然他毕生任教,但他却是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中国对联文化研究院、华厦诗词联书画研究员、一级诗画师。其所创作的诗词、楹联、书法见诸国内一些报刊,另有一些作品被载入《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中华诗词年鉴》、《百年律诗大典》、《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对联作品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等五十余部专集。他个人主要著作有《童趣斋吟草》、《童趣斋吟草续集》,并在国内诗词、楹联、书法大赛中曾十余次获奖,还先后荣获“中华杰出诗词联艺术家”、“中华联坛千俊”、“优秀书画艺术家”等称号。遗憾的是吴惜奇伯伯久患痛风不愈,最终累成肾病离世,让人痛惜不已。

吴惜奇早年作品,只有绘画而无书法。正如苏东坡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作为蒙童的他觉得画画要比写字有趣得多,所以他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就是题名“又生画集”的漫画册,封面署有“吴龙学写”,这是整本临摹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学得惟妙惟肖。由此发轫,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已拓宽视野,笔触山水、人物、花鸟,画幅虽小,而题材非常丰富。而人物多表现农忙及农民劳作之余小憩的场景。《探路》是一幅主题性创作,自跋云:“六三年八月,王杰同志参加某地抗洪斗争,勇敢地为部队探路”;《双虹映采》则表现家乡新“丰溪八景”,一虹为桥,一虹则是顺流而下的竹木排;《赏梅》此画自注“一九六三年三月,果园写意”。果园是徽州西溪南村明代吴氏先人建造的一处园林,现今仅存遗址,但吴氏后人对此多有感情寄托。而我却最欣赏的是一幅彩色国画《三峡夜航》,那群峰高耸的三峡,江面汽轮疾驶,在明月辉映下,颇有“云峰石迹,迴出天机,笔意纵横”之意趣。吴惜奇的众多画作,皆源于内心,成于笔墨,真是一笔一画总关情。

 

 

吴惜奇早期作品都是绘画而无书法,虽然画上有题跋,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直到八十年代,他的书法作品渐渐多了起来,直到离世前。他之所以热衷于书法,这与他家乡徽州西溪南有关。西溪南历史上曾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明代收藏家吴廷、吴桢便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人物,两人分别刻有《余清斋帖》和《清鉴堂帖》,又都与董其昌、陈继儒友善,两帖均由董陈二人鉴定评跋。如今《余清斋帖》和《清鉴堂帖》原石均被珍藏在“新安碑园”中。而《清鉴堂帖》在入藏前,曾长期存放在他家,那帖上所刻的历代名迹,对青年时代的吴惜奇无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吴惜奇擅长行草和隶书,他曾书写欧阳修《秋声赋》、李白《将进酒》、文天祥《正气歌》(六条屏)、柳宗元、白居易诗、辛弃疾《水调歌头》词、毛泽东《贺新郎》词等,无不体现其笔墨线条,强劲、厚重、古拙的中心语境,也表达出章法布局、书写节奏、情绪流露的心路诠释,难怪其有“学古不泥古”,并具广纳博取、兼收并蓄的独特魅力。吴惜奇在台湾的一位学友回乡省亲,阔别五十余年,同学相见感慨颇多。在重温友谊之际,他不假思索,片刻写就了一首七言绝句:“一张照片袋中黄,为问嫦娥几度霜。常忆少年多乐事,清光影里捉迷藏”。随即书写相赠,老同学如获至宝。回去后,每当见到大陆同胞,他都要将这幅书法作品展现出来,让大家共同观赏。有人曾问吴惜奇,何以他在书法艺术上有此成就,他以《学书有感·二》中一诗作答:“展楮挥毫未敢疏,或真或草或行书。虽云年迈童心在,笔冢墨池照我庐”,诗中用古人勤习书法的典故,表明自己“情到深处方为美”的心迹。

 

 

吴惜奇的书法作品中,许多内容出自他的自作诗词和楹联,这与当下许多书写者只会抄录古诗大相径庭。楹联始于五代,盛行于宋朝,一直流传至今。楹联是对联的一种,就是挂或贴于楹柱上的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早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惜奇自撰对联“丹青无俗气,翰墨有真情”、“厌绿鄙红甘淡泊,居危安瘠见精神”、“童心不泯人长乐,趣味能多境自宽”、“无私乳汁丰溪水,有意画屏金竺山”等,或抒发情怀,或称颂景致,或给人以告诫,它既用词隽永,又摹景传神,总让人感觉余香满口,久久难忘,不愧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吴惜奇更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他怀着深厚的感情,接连写了四副歌颂新四军的对联,参加了文化部人才中心举办的活动;同时还参加了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举办的《中华魂——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翰墨典藏》活动。其中的《凤山台阅兵联》和《彩虹桥送别联》,他采用“龙门对”的形式来进行创作。尤其是《凤山台阅兵联》,他书写过多次,写到动情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他特别钟爱这组联句,反复创作,积极寻找笔墨形式、书体和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切合点,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笔墨当随时代。吴惜奇诗书画艺术创作,一直紧扣时代脉搏,彰显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传承创新翰墨丹青,一生奉献社会,奉献这个伟大的时代。

责编: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