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全球贸易 一个渔网小镇的30年跨越

11.10.2017  14:25

  (记者杨丁淼)一张小小的渔网能有多大的潜力?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之畔,一个渔网产业特色小镇给出了答案:今年上半年出口额已超过10亿元。

  在位于安徽的巢湖市槐林镇,记者看到一排排高大宽敞的厂房,经过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一个个小小的塑胶颗粒原料被拉成丝,工人熟练地在织网机前巡视、换料,“织女”们精巧的双手梳理着流云飞瀑般倾泻而出的网线。

  这样一个总人口只有7万余人的小镇,大小渔网企业有近千家,直接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由于靠近巢湖,附近很多人打渔为生,这里自古就有编制渔网的传统。”常年生活在这里的翟青岗虽然知道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做渔网,但他也从未想过,槐林的渔网能够卖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翟青岗现在是槐林镇渔网协会秘书长。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槐林就推行“以渔网兴镇”的战略,大力发展渔网织机,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手工编织向机械编织的转变。

  槐林镇生产的渔网是一种适合内河内湖捕鱼的“牛刺网”,鱼撞在网上自动就会被缠住,而国外的网具大多只适合海上作业,槐林渔网对他们而言既新鲜又好用。随着90年代边贸生意的发展,槐林人背着渔网走南闯北,最终在东北和西南打开了市场,来自俄罗斯和东南亚的订单就此源源不断。

  从手工到机械,从国内到国外,经过两次跨越式发展,如今的槐林渔网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生产、加工、装扎,到物流配送、销售出口形成一条龙,各种规格的渔网品种齐全。

  2012年,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授予槐林镇“中国渔网第一镇”的称号。据统计,2016年槐林镇渔网具销售收入近60亿元,外贸出口额达2.1亿美元。

  方文山从事网具生产和销售已有10年之久,当年回乡创业的时候他就敏锐地发觉“在槐林这种分工明细的区域,能够激发巨大的成本”,如今每年产值过亿的方文山有了一套自己分析和开拓市场的管理逻辑。

  说起“生意经”,方文山滔滔不绝:成熟的销售体系需要对客户进行优化和选择,比如印度市场原先有40多个客户,但现在只维持2个,这两个客户就足以辐射一国的市场,“我们现在订单非常稳定,生产和订单是半脱离状态,生产了就不怕卖不掉。

  正是因为一大批年轻人成为槐林渔网的掌门人,先进的管理和渠道优势正在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开始“从实体经营到网络销售”的第三次跨越。

  翟晓旭是槐林镇首批“触电”的渔网经营者之一。2011年,翟晓旭子承父业,开始掌舵自家的渔网事业。同年,他开网店拓宽销售渠道,陆续在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商平台注册网店销售渔网。2013年开始,网店订单出现爆发式增长。

  不仅是渠道的拓展,生产水准也在不断升级,近年来槐林镇共引进新型渔网拉丝线20条,新型渔网织机600余台,定型、染色技术不断更新,渔网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翟青岗建议,目前槐林渔网产业有规模、有效益、有声誉,但是“有行无市”,亟待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高标准的国际渔网具大市,以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