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缅怀捐献眼角膜女儿:她的眼睛仍在看世界

21.03.2016  10:24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位器官捐献者的家属在缅怀亲人。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新生勃发。对于遗体器官捐献者来说,生命虽然终止,也是另一种开始,这一天被定为全省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日。昨日,省红十字会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今年初,安农大教师盛黎明捐献眼角膜,昨天其父透露,盛黎明通过另一种方式留在这个世界上,让他们有了更多寄托。

从拒绝到理解,完成女儿最后心愿

去年,安徽农业大学教师盛黎明与病魔斗争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今年元旦刚过,与病魔抗争了2年8个月,盛黎明还是离开了。临终前,她决定捐献眼角膜。

“其实这个想法女儿早就有了,但我们没同意。”盛黎明的父亲盛恩友告诉记者,2015年,女儿的病情愈发严重了。有一天她突然提出,身后要把自己的遗体捐出去。“不忍心啊,我们都没有表态。”

2015年12月27日,“当时的情况已经非常不好了。”盛恩友清楚地记得,凌晨4点,女儿艰难地提起此事,请求父亲同意这最后的要求。“我想这可能是她最后一个心愿了,和家人商量了一下后,答应了她。”

由于已是癌症晚期,盛黎明的肺部等多器官感染,只有眼角膜符合捐献条件。在签下捐献眼角膜志愿书后,盛黎明发了微信:“此刻我的心情很平静,眼角膜的无偿捐献手续已经顺利办好,想着能为孩子们带来光明,心里有种莫名的放松。只希望他们将来能快乐健康!”

父母有了寄托,眼角膜让两人复明

盛黎明生前最放不下的是女儿豆豆。已经快5岁的豆豆,现在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年纪尚小的她还不能理解死亡。“她只知道妈妈去了天堂。”盛恩友说,女儿离世后,外孙女经常问他,如何才能去妈妈住的天堂,“坐火车能到吗?坐飞机能到吗?坐火箭能到吗?”每当豆豆问起,老两口总是很心疼。“孩子还是太想妈妈了。”有时经过医院,豆豆就不说话,然后默默地哭起来。

“原来对于遗体捐献,我们都不太能接受。”盛恩友说,女儿的眼角膜捐献给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小伙子做完手术后,他们见了一面。“当时突然就理解女儿了,虽然她走了我们很痛苦,但她捐献器官帮助其他人,让女儿的眼睛换一种方式留在这世界上,继续看着这个世界。我们有了寄托,感觉女儿还活着。”

相关新闻

去年122人捐献遗体器官

新安晚报 安徽网(www.ahwang.cn)讯     昨日,省红十字会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新修葺的安徽省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林,已有493个遗体捐献者的名字被镌刻在石碑上。

在刻有遗体捐献者姓名的石碑上,清楚地记录着1960年至2015年的捐献者。在1960年至2001年,我省仅有7人捐献了遗体。2005年之前,每年捐献遗体也始终在个位数。从2006年开始,上升到每年20位左右。增幅最明显的是2012年,全年有75人捐献。2015年终于破百,达到122人,也是历年最多的一年。

在纪念碑上,第一个名字是“张锡琪”。1960年,安徽医学院首任院长、眼科教授、专家张锡琪逝世后,他的部分器官被捐献用于病例解剖。

“这些年随着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展开,捐献志愿者越来越多。”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先后在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成立安徽省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目前已经接收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近5000人,成功实现捐献超过400例。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 吴碧琦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