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改革带来的绿色财富

30.06.2015  21:19
   中国绿色时报6月30日报道(记者 王钰  傅凯峰)  行走在福建省三明市的山林之间,一片片绿色沁人心脾,绿色之下,不断增加的绿色财富令人心动。
  2013年,三明市获国家林业局批复,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两年“创森”,全市在着力增加城市绿量的同时,不忘发挥林业经济效益,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实现兴林富民提供不竭动力。
   有主体,规模经营促发展
  2003年,福建省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5年,三明率先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完成林地使用权登记发证2612万亩,林权登记发证率98.7%;林地所有权登记发证2606万亩,林权登记发证率98.5%;制作发放林权证67.5万本,到户率99.2%,平均每个农户持有林权证1.7本,均居全省前列。
  分林到户后,如何引导林农投入林业生产、实现增收致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14年,三明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林业经营体系的实施意见》,在完善林地家庭承包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引入和政策引导,组建家庭林场、股份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林业托管经营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按照搭平台、促流转、引要素的思路,各县(市、区)积极健全林业服务机构运行制度,鼓励林权规范流转,引导林农以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建立林权流转信息平台、林权收储机构等方式,推动林权合理流转交易。
  三元区星桥村股份林场成立于2007年,明确林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归林农,股权及收益村集体占30%、林农占70%。2013年,星桥村进一步深化改革,除毛竹山外,把全村的林地按照自然村数分成7片,每片70%的收益归各个自然村的村民所有。2014年,星桥村以股份林场森林资源作为抵押物,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村民提供信贷服务,实现了村集体、村民、金融三方共赢。
  收入有增加,政策有保障,林农积极性显著提高。目前,三明市已组建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1350家,其中工商登记注册的林业专业合作社745家。
   有资金,五重“防火”破壁垒
  2014年11月5日,三明市第一笔林权按揭贷款发放。永安市洪田村林农周爱民只提交了身份证和林权证等证件材料,相关手续全部由林权收储公司代办,就轻松贷到200万元,贷款期限15年。
  林权按揭贷款,三明在全国创出新意。
  以林权收储中心作为强大后盾,让金融机构吃下“定心丸”,放心地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开发林业金融新品种。林业生产周期长与现有林权抵押贷款周期短的矛盾轻易化解。
  2014年9月,三明市注册成立由民营企业、政府、国有林场共同出资的混合所有制的中闽林权收储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与金融机构沟通协商,推出林权按揭贷款新品种。
  一招施出,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响应:兴业银行推出的个人林权按揭贷款期限最长30年、企业15年,邮储银行、农商银行推出的林权按揭贷款期限均为10年;林权抵押贷款融资成本从月息1.2%-1.5%变为0.75%以下;林农和林业企业只需提出贷款需求,相关手续全部由林权收储公司代办。
  为解除金融机构后顾之忧,政府与金融机构建立了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收购处置、收储兜底“五位一体”的林权按揭贷款风险防控模式,构建五重“防火墙”。
  第一道是资产评估,林农和企业将合格的林权通过中介机构评估认定,林权收储公司跟踪评估过程,保证价值公允性。第二道是森林保险,在现行政策性森林综合保险基础上叠加林权抵押贷款保险,每亩贷款额即为保额,保险费率仍为0.25%,其中每亩1.5元保费按政策性森林综合保险规定比例承担,其余保费由县级财政和贷款人各承担50%,解除自然灾害风险。第三道是林权监管,由林权收储公司将抵押林权委托第三方进行监管,防止盗砍滥伐等人为破坏带来的风险。第四道是收购处置,贷款一旦出现风险,由具有不良金融资产收购职能的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抵押林权,公开拍卖变现,减少处置程序。第五道是收储兜底,如果上述林权拍卖出现流拍,则由林权收储公司收储,实现林权资产变现。
  今年以来,三明市林权抵押贷款新增7.16亿元,是上年同期的8倍,其中林权按揭贷款2.89亿元。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总额75.17亿元,贷款余额30.87亿元。
   有特色,一县一业创品牌
  分到手的林地种什么才能获取最大利益?林农有关心,政府就有关切。
  梅列区特色发展林下套种黄精等林下经济、永安市加快推进林竹工业园区建设、宁化县推进低产油茶林改造……三明市林业局牵头规划,将每个行政区域的林业特色发展方向列入《三明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分头抓特色,各自创品牌。
  按照规划,全市12个县(区、市)分别确定了林下经济、竹产业、苗木花卉产业、木本油料(油茶)产业等十余个林业特色产业方向,各县(区、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龙头企业为依托、科技服务为支撑,建立示范基地,促进规模发展,一县一品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开辟了林农增收新渠道。
  三元区建立了林下种植草珊瑚示范基地5000亩,辐射推广种植面积2.5万亩。大田县加大对油茶的种植和改良力度,全县油茶面积达14.2万亩,其中9万亩进入丰产期,年产油量可达175万公斤。建宁县营造无患子原料林7.85万亩,建设规模为全省最大;培育福建源华林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为无患子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2014年被国家林业局确认为生物质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并争取了法国开发署1000万欧元优惠贷款的支持。
  2014年,三明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731亿元、比增10%。其中,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产值97.1亿元、比增15%;笋竹产业产值127亿元、比增16%;油茶产业产值14亿元、比增11%;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46亿元、比增31%;林下经济产值135亿元、比增12%。
  于三明而言,兴林富民并不是政府的口号,而是作为“创森”的重要内容,出政策、想办法、创特色,真正实现资源增长、生态增效、产业增值、林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