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鄂南,且看咸宁城乡“巧梳妆”

15.05.2015  01:27
   中国绿色时报5月14日报道(记者 吴兆喆  张羽茜  通讯员  王伟)  如果将湖北咸宁比作一个温婉的女子,青山绿水就是她的骨骼和肌肤,静谧村落的毛竹,古朴小镇的香樟,繁华城市的桂树,以及漫山的金钱松和马褂木,都是她靓丽的装扮。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咸宁市委、市政府为给城乡“巧梳妆”,大力推行“绿满鄂南”行动,通过多措并举,实施山上再造、城区绿化和林网景观工程,打造了坚实的生态屏障,建成了怡人的幸福家园,构筑了良好的绿廊体系。
  如今的鄂南大地,从起伏山峦到偏远山村,从机关植绿到庭院绿化,从高速国道到纵横通道……植绿、护绿、兴绿、扩绿蔚然成风,越发火热。
  数据显示,咸宁林业用地面积912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1.98%,森林覆盖率达5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5%,人均绿地面积11.44平方米。
  出行,你会强烈感受到新绿在城乡律动;驻足,你会为一片片景观植物振奋,为咸宁明天的绿色而畅想。
   山上再造,挺起绿色“脊梁”
  4月15日下午,通山县南林桥镇高桥村后山,《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再次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这是一片乱石嶙峋的“林地”。细雨中,高大挺拔的泡桐在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土地上顽强地挺着“腰杆”。
  通山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丘陵占县国土总面积的4/5,其中,又有超过1/10的土地遭遇石漠化威胁。近年来,通山数管齐下,硬是在石头缝里种出了成片绿荫。
  “石漠化治理的捷报在通山并不算新闻。”通山县林业局副局长尹合棣的话又勾起了记者的疑问。
  “2015年实施‘绿满通山’行动以来,全县已造林17.9万亩,造林面积居全省首位。”尹合棣补充说,“其实,通山是省级贫困县。”
  贫困县?造林资金哪里来?
  2015年,尽管通山安排的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只有3000万元,但这微小的力量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合部门资金52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5000万元,造林合作社投入3000万元,农户投入1800万元……全县造林总投资达2.5亿元。
  同时,通山通过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信贷支农模式,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覆盖面,再一次提升了企业和农户的造林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惠及全民的良性循环。
  “‘绿满通山’只是‘绿满鄂南’行动中,‘山上再造’工程的微缩版。”咸宁市林业局副局长熊启松说。
  “‘山上再造’就是要牢筑生态屏障。”熊启松解释。近5年,咸宁不断创新机制、整合资金,每年以30万亩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累计造林156.65万亩。尤其是环城生态屏障工程和绿色示范乡村创建的实施,“村屯街道绿树成荫、房前屋后花果飘香”的梦想已经实现,全市还有18个村获得“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荣誉称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4月的山区乡村,公路两边桂树、石楠迎风摇曳,房前屋后,桃李争妍、落英缤纷。
   城区绿化,张开温情“怀抱”
  车行咸宁,绿色相伴、暗香浮动。
  离开京港澳高速,驶入桂乡大道,过银泉大道,再进入咸宁大道,所经之处绿树成荫、花香扑鼻,公园与绿地不胜枚举。
  咸宁市林业局副调研员张宏胜介绍,为打造幸福家园,咸宁严格按照《中国香城战略规划》,高点定位、科学谋划,依照“一年一台阶、一年一主题、一年一步骤”的思路,坚持“显山、露水、彰文、透绿”的原则,以“香城”理念塑造城市灵魂。
  明确的目标是动力的源泉。咸宁在推进市区绿化的进程中,把发展和挖掘香花文化与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温泉文化有机结合,以桂树为主树种,辅以梅花、碧桃、含笑等多种花卉提升美化效果。近3年,中心城区共栽植乔木约4.2万株,投资达10亿元,并先后改造和新建了人民广场、十六潭公园、青龙山公园、桂花广场等一批城市公园绿地,使中心城区建成公园、广场和小游园达24个,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休闲绿地。
  同时,咸宁采取建景显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措施,使点、线、面等绿化元素有机结合,并着力提升了湖北科技学院、市规划局等一批单位的园林景观,建成了碧桂园、御龙花园等一批生态居住小区和温泉谷、叠水湾等一批生态型酒店,使商住建设与城市森林交相融合。
  “不只是市区,周边县(市、区)主城区绿化也毫不逊色。”张宏胜极力推荐。
  记者在赤壁市蒲圻大道、龙翔路等街头小游园看到,红枫、桂树鳞次栉比,绿荫下三三两两的老人们坐在一起闲聊,花簇前年轻的妈妈推着婴儿车漫步,间或会听到树丛中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
  在嘉鱼县二乔公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生态与文化的交融。在这个以三国文化为背景的街头公园里,三国文化墙、二乔雕像、二乔玉枕根雕展厅等文化设施,散发出浓厚的文化味。
  “城区绿化,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生态环境需求,为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张宏胜说。
   林网景观,强健生态“脉络”
  午后,阳光渐强,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向路面,颇似“星光大道”。
  待登高远望,只见山上林成海,平原林成网,一排排杨树迎风招展,一片片果园十里飘香,一块块林网整齐划一;退耕林、血防林、长防林、生态林、湾子林星罗棋布。
  嘉鱼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龙光辉介绍,为推进“绿满嘉鱼”,县委、县政府不仅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抓督办”的严格实施,给相关单位带上了“紧箍咒”。
  嘉鱼县政府与各镇签订了绿化目标责任状,不仅将建设任务和要求细化到山头地块,还将此纳入各单位目标考核和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增加考核分值,实行奖惩兑现。
  考核由县委、县政府组织的检查专班进行,每周检查督办一次并通报结果,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效果较差者通报批评并启动问责。
  短短几年,嘉鱼县在通道、江河岸和林网的绿化中,均取得显著成效。
  在通道中,百里长渠景观带50.6公里绿化已完成,城区三环线8.55公里绿化已完成,京港澳高速连接线嘉鱼段12.2公里绿化已完成,嘉陆线和咸潘线绿化速度稳步提升。
  江河岸,长江洲滩及金水河、马鞍河、余码河、长港河两岸,共栽植杨树41.8万株。
  林网内,全县林网共栽植红叶石楠、桂花、水杉、栾树等27.8万株。
  “嘉鱼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在95%以上,质量合格率、面积核实率均达100%。”龙光辉自信地说。
  记者从咸宁市林业局获悉,为构筑良好的生态廊道体系,近年来,咸宁以道路、水系和农田林网为骨架,对城市道路、旅游通道,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淦河,以及平原、丘陵地区的农田林网进行了高规格绿化提升,真正做到了“绿随路建、有路皆绿”。
  诚如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所言,“绿满鄂南”是绿色家园的守望,是种满种足的行动,是强市富民的工程,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也许,这正是咸宁300万人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