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富民的成功实践

09.10.2014  11:30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10月9日讯     元阳县地处边疆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贫困面大,是典型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2002年以来,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深入推进,环元阳县东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出现了一个长100公里、总面积10万亩的人工桤木林。桤木生长较快,枝干水分重,林子密密麻麻,郁郁葱葱,鲜亮挺拔,涵养水源,加之林下种植草果减少了可燃物,成为东观音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的人工生物隔离带,对东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免受森林火灾的侵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正当云南省遭遇百年大旱之际,哈尼梯田仍然碧波荡漾、生机盎然、风光依旧,这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该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种植的桤木林对维护哈尼梯田生态平衡,保护哈尼梯田起到了重要作用,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水从哪里来》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充分体现了元阳县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的丰硕成果。
      然而,该县并没有以此为满足,而是以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逐步走出了一条桤木林下种植草果,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林业产业发展之路。
      据悉,元阳县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尊重群众意愿与适地适树原则,广泛动员保护区周边8个乡镇、35个村委会、1.76万户8.33万人,在环东观音山区域营造长100公里的10万亩桤木人工林。这片林子的营造,不仅利用退耕还林补助解决了群众的粮食问题,同时利用桤木林下种植草果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如今的桤木林下,细流涓涓,土湿肥足,草果连片,果香四溢,卖草果的收入成了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长达100公里的10万亩桤木人工林也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林。
      目前,元阳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7.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万亩,荒山造林17.1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覆盖全县14个乡镇、101个村委会、17572户退耕户,分别在藤条江流域发展橡胶产业,中半山区发展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在高海拔地区种植以桤木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其中,桤木林下套种草果的模式,深受退耕农户的欢迎,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的“红河模式”。
      全县草果种植面积达11.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8万亩,年产值2.4亿元。2009年,元阳县作为全国退耕还林工作会议分会场之一,与会人员现场察看了桤木林下套种草果的模式后认为,这一模式的最大好处是桤木与草果互相依存,桤木水源涵养林在发挥“绿色海洋”重要生态功能的同时,为草果生长造就了理想的庇荫环境,从而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这一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既可以充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桤木林,增强林木蓄水固土的生态功能,又可达成林农通过种植林下草果这一短平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的愿望,不失为广大群众强化生态建设、发展山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是实现山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建设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覆盖率从退耕还林前的26.7%提高到了现在的43.5%,陡坡耕作面积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恶性生态循环得到有效遏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局部地区已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全县共在退耕还林区完成沼气池建设26861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824台,实施生态移民4448人,建成基本农田8320亩,实施封山禁牧20万亩,培植后续产业13.77万亩,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初步实现了林业生态建设和农户增收致富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