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谋划 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屏障

28.05.2014  11:40
   中国绿色时报5月28日报道(记者 尚文博)  5月26日,“2014·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四川成都开幕,论坛主题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出席论坛,并对长江流域生态建设提出四点建议。
  张永利表示,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域内水资源充足,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的林业生态建设,先后启动了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平原绿化工程,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国森林、湿地资源调查和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森林资源持续增长,覆盖率达到38%,森林质量和林分结构不断优化;湿地总面积保持稳定,沙化土地面积扩展趋势得到遏制,石漠化治理正在积极推进。同时,长江流域的林业发展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任务,为解决“三农”问题、培育城乡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绿色增长和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张永利就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坚持系统思维,统一谋划,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建设。要秉持“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治山治水治湖田,统筹城乡发展,大尺度规划流域生态建设。要把保护恢复森林和湿地、防治荒漠化和水体污染作为流域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按照生态系统管理和流域综合治理的要求,在不同行政区域、各要素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协作机制。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划定红线,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屏障。要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中科学划定森林、湿地、沙区植被、耕地、物种保护、水质控制、矿产资源开发等重要生态红线,并把划定的生态红线逐级分解到不同行政区划内,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要围绕生态红线制定科学的监测预警方案和严格的管制办法,严格依法管理。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建立长江流域生态建设制度保障。应针对重大建设规划和项目,建立跨学科的咨询机制和跨地区跨部门的会审机制;针对不同行政区域政府,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建立相应的绩效考评制度;针对森林湿地草原和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系统,建立征占用审批、破坏污染惩罚以及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要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丰富生态补偿实现形式。要加快湿地立法,将湿地保护列为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湿地面积动态平衡制度。
  四是坚持工程带动,加大投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和民生改善。要坚持保护优先,重视自然修复的方针,抓紧规划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天然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湿、长江防护林建造和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巩固和扩大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中,要把发展生态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论坛由民进中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