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报告的意见

01.08.2014  19:50

      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韶春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力推进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各项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进展顺利,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从中期评估的结果来看,部分发展指标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全面完成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还面临一些困难和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重化工业比重高,服务业比重不升反降,粗放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内外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实体经济发展仍较艰难,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尚待进一步优化。同时,大气污染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目标尚有差距,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今后两年,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研判形势,加大工作力度,锐意改革创新,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切实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强化目标执行意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为统领,进一步梳理整合其他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统一的规划体系。强化目标执行意识,重点围绕中期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对四项没有达到序时进度的指标,深入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努力加快进度。对完成序时进度稳步推进的指标,继续抓好落实不放松。对已提前完成的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出新的努力目标。同时,通过评估认真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经验教训,为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借鉴。
      二、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扩大有效投入,并把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作为扩大消费的关键,逐步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我省经济发展新引擎。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消除制约民间资本发展的政策性障碍。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提高民营资本的份额和话语权,鼓励支持发展民营股份制金融机构。适时开展对有关扶持实体、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现有政策落到实处。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强与中央改革部署的对接,提前做好政策储备,对近期可以实施的改革,细化路线图、倒排时间表。扎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清理、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研究制定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加快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通过减持国有股等举措加快实现国企股权多元化。深入推进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打破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分类化解水泥、钢铁等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激励和金融支持机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切实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依托科技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大服务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重点培育各具特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业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以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拓宽民间资本参与渠道,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落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赔付”原则,建立完善皖南、大别山、淮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认真实施重污染天气预警应对机制,积极回应公众关切的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注重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举措从源头上加以治理。严格贯彻落实省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意见,以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为抓手,努力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积极推广新能源“小型化、民用化”应用,挖掘节能减排蕴含的产业发展空间,率先发展环保服务产业。
      六、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研究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整合各类培训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扎实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突出民生工程 “底线保障”, 建立健全“建管用”协调推进机制,着力解决好农村公路等级低、养护经费缺口大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认真执行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皖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等工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民生,促进全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信息来源: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