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文件】关于印发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四研究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方案的通知

08.03.2017  20:26

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四研究所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方案的通知 

      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蚌埠市人民政府,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四研究所: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四研究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改革试点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领导小组           

2016年11月16日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四研究所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改革试点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5〕48号)、《国务院关于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国函〔2016〕11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分工等的通知》(皖政办〔2016〕35号)、《蚌埠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皖全创改〔2016〕4号)等文件,结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四研究所(以下简称“214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大会和安徽省科技创新“四会”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面向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建设中国微电子行业领军企业为目标,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工作与214所提出的“2586”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聚焦新兴产业培育,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安徽省“三重一创”建设,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安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紧扣制约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以事业单位转企改革为契机,稳妥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企改制上市。

      ——坚持人才为先,激发创新动力。紧扣人才创新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对引领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采取股权激励、延期绩效奖励以及灵活用人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资本、技术、知识广泛汇集和自由流动,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动力、释放创新活力。

      ——坚持开放合作,强化协同创新。以214所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和服务平台为依托,通过国际合作和区域交流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建立重点企业、高校院所、研发机构、投资集团等关键主体之间的产业联盟,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分工协作,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深化改革,注重整体推进。在转企改革、人才激励、军民融合、开放合作等全面创新改革领域,统筹推进科技、管理、组织创新。强化改革理念,按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积极谋划和有序推进创新改革试验的具体措施。

      ——坚持创新驱动,聚焦转移转化。牢牢把握安徽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以MEMS、EMCCD核心电子器件产业化为核心,加大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力度,争取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三)总体目标

      ——到2018年,积极探索产权改革、科研评价和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激励的新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验成果。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EMCCD研发中心等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到2020年,产权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集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整体创新优势,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MEMS器件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为一体的MEMS器件产业基地。根据国家和集团公司安排,力争将214所改制成为国有独资公司。

      ——到2030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国家军民融合研发机构,推动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增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科技成果产业化目标。围绕陆海空、航天及军民融合发展装备及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发展需求,突破集成电路设计、高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工程化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以蚌埠电子核心器件产业园为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实现电子核心器件自主化发展的目标。

      科研创新体系发展目标。大力建设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现有技术创新平台,围绕214所重点研究领域创新中心(EMCCD等),积极争创国家(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基地和高端人才聚集基地,建设联合开发、协同创新,共享成果的新型产学研用创新体系。

      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培养聚集一批国际国内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5名以上国家级人才、5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建设5支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一批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强大可靠的智力支撑,打造形成国内一流的产业创新中心。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国内领先的核心电子器件产业园

      1﹒建设核心电子器件产业基地

      依托214所科技攻关能力,瞄准物联网、安防监控、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天文气象、汽车驾驶辅助系统、消费类电子、工业领域及军用等重点领域,定位于中、高端市场需求,聚焦MEMS惯性器件、压力传感器、微光成像系统等关键产品,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自主、安全、高技术水平的MEMS微惯性器件与EMCCD器件研发制造产业基地。

      2﹒培育核心电子器件重大科技专项

      在核心电子器件产业基地项目基础上,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国家“百人计划”、“千人计划”、国外高水平专家等各类人才3人以上),建设强有力的核心电子器件技术创新团队,统筹各项资金支持,聚力实施核心电子产业工程项目,建成国内最具规模、区域最大、功能齐全、核心竞争力强、技术和制造水平国际一流的MEMS、EMCCD器件产业化项目,形成新增年产1000万只传感器的生产能力。

      (二)建设产业化创新平台

      加快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影响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国内一流的微机电系统(MEMS)及先进传感器技术创新网络,发展特色工艺,突破MEMS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配套ASIC、融合算法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制出适用于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适用于汽车、高动态、工业控制、导航等领域的高性能MEMS陀螺仪,适用于胎压检测的车用MEMS压力传感器和工业控制等领域的MEMS高温压力传感器和惯性传感器,并在物联网领域探索应用模式创新。

      (三)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在安徽省、蚌埠市的支持下,争取建设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EMCCD)微光,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力争在3年内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关键共性创新平台包括:

      1﹒EMCCD设计平台建设。满足EMCCD器件、系统产品及配套ASIC电路开发的仿真和设计需求,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EMCCD设计平台。

      2﹒EMCCD芯片制备工艺平台建设。依托现有EMCCD器件研制基础,通过引进国外专家团队,开展EMCCD芯片与器件的结构设计及芯片制备工艺优化,解决芯片制备共性基础技术。突破集成一体化封装和器件可靠性增长等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MCCD设计研发核心技术。

      3﹒EMCCD器件及组件性能检测评估平台建设。研究EMCCD器件及组件性能检测标准,制定EMCCD器件及组件性能检测标准,建立EMCCD器件及组件性能检测平台满足EMCCD器件及组件和组件的性能评估。

      (四)积极构建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

      1﹒加入国家高端芯片联盟、封测联盟、传感器产业联盟。加快产业创新,加强联盟内技术交流和分工协作,确立214所在国内产业界的领先地位,同时加强与美国MEMSLINK公司、法国Tronics公司、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基辅微器件研究所等国外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共同开发等方式开展项目合作,共享创新成果。

      2﹒加强与中科院微电子所、上海微系统所、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外企业、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构建新型产、学、研创新体系,共建新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核心电子器件产业关键技术,加快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

      3﹒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在保证科技资源安全的前提下,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以及研究院所共同建立开放科研设施的科学运行机制。统一进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逐步向全社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项目。

      (五)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基地

      1﹒214所与民营企业采取项目合作、外包、租赁、合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深入合作,促进高精尖军用技术的民用转化。先期在精准医疗方面与民企开展项目合作,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合资公司。

      2﹒利用214所现有MEMS器件、EMCCD器件、北斗导航、LTCC微波/毫米波集成器件等军用技术优势,向民用转化及开发,研发出一系列满足市场需求的民用产品。

      3﹒积极与驻蚌高校、企业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军民联合创新联盟,共同建设军民两用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4﹒探索建设蚌埠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供求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并做好与省军民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统筹衔接,集中发布地区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资源信息,以及军品科研生产需求信息,促进军民信息共享。

      三、改革举措

      (一)推进产权体制改革

      抓住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及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推进产权体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允许核心团队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壮大资产规模,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核心骨干持股,将员工与企业利益进行捆绑,激励全员创新热情,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力争2018年以前完成214所所属公司的产业化资源整合,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力争在2020年以前完成214所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引进社会资本,将企业的自主创新资源以及其他优质资源适时融入产业化平台,并择机推动214所整体上市。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214所承担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公司,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仅履行备案程序,不再履行审批程序。鼓励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科技成果价格。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不低50%,对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与分配,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单位工资总额基数,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对于具有行政级别和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实质参与研发活动的,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批准和在单位公示后,可按实际贡献享受成果转化收益。

      (三)创新工资激励机制,探索薪酬制度改革

      1﹒设立延期绩效制度。对本单位的技术技艺进步、经济效益增长和经营管理提升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以及对单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骨干和先进人员,实行延期激励。拟将以上一年净利润增量的20%,核定延期绩效基金基值。根据员工工作业绩进行的一项年终浮动奖励,计入单位年度员工收入总额和当期成本,纳入员工收入分配体系统一管理。分三年兑付。

      2﹒加大拓展领域的激励力度。在拓展领域项目竞标前期,实施虚拟项目法人制,模拟实体法人管理并实施分红权激励;具备条件的可在团队骨干现金投入的前提下实施实体项目法人制,由集团公司、项目单位及团队骨干、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风险利益共担共享机制。不具备实施项目法人制条件的,竞标单位可根据竞争难易程度按项目到位经费的一定比例对项目团队给予奖励。

      3﹒完善传统领域的奖惩机制。传统领域项目与单位竞争成功的,单位可根据竞争难易程度按项目到位经费1—3%的比例,对主要贡献人及项目团队给予奖励;通过指令性计划等单一来源方式获得项目的,参照上述标准进行奖励。

      4﹒核心技术领域实施高端领军人才股权激励。在核心技术领域推行项目法人制,采取现金及技术入股方式激励“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端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和参与项目竞争。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在竞标成功后通过一次性奖励和收益提成的方式给予激励。

      (四)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

      1﹒完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明确权利责任。根据项目不同,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对于特别重大专项,采取科研组织架构管理支持下的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师双负责制,调动各方面力量保证其目标实现。对于相对科技攻关类的项目,由项目总师自行组织。明确项目管理过程中各类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实现项目的有效管理和运作。

      2﹒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团队建设。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实现人才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建立人才临时协作机制,有目地培养相关领域的项目管理团队,既要培养素质优良、知识全面的项目管理人员,又要培养在某个领域特别有专长的项目管理人员,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内部交流,互通有无。

      3﹒建设科研项目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水平。将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从进度管理逐步扩展到项目研制的进度、质量、经费、风险、人、财、物保证等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实现项目管理的实时动态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保障创新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二)细化目标任务。加强与省、市沟通对接,综合分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制定年度重点工作,并按部门分解目标任务,按人员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层层有压力、人人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推动创新改革任务逐项实施。

      (三)建立容错机制。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风尚,鼓励大胆进行创新改革试验,努力形成在全国叫得响、拿出手的创新成果。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依照规定程序决策、实施改革创新,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且未牟取私利的,在政府政绩考核中不对有关部门和个人做负面评价,不予追究行政责任。

      (四)强化考核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督查考核,将督查考核结果纳入领导班子及成员综合考核内容。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分析改革试验经验,总结创新工作成效,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通过主动担当和压力传导,确保创新改革各项任务得到高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