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系列讲座倡导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11.07.2015  11:59
 

本网讯 (童兴辉)本学期以来,我校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经济学院共同举办的政治经济学前沿系列讲座,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安徽大学的十余位知名学者陆续来校作了15场专题讲演,受到文科各院系师生广泛关注,在校内外引起良好反响。

中国人民大学张宇教授在讲座中说,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不能对中国经验作有效的解释,要想深刻理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质,还要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安徽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教授以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神话,强调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存在“系统性失灵”,他用“双重市场”与“构建价格”两个全新概念分析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特点,论证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孟捷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冯金华教授从劳动力商品价值、利润率下降规律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这些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础理论入手,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表现了充分的创新冲动和逻辑魅力,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政治经济学新命题,拓展了听众的理论视野,引导了师生的研究热情。

复旦大学张军教授从现实经济数据的矛盾入手,讨论了“难以置信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的非常态”及其出路,以无可辩驳的数据事实、严密的经济学逻辑,批判性地重新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具有全局意义的政策意见。

安徽大学荣兆梓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股权管理的世界潮流是信托基金制,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充分吸收这一国际经验。按此思路,荣兆梓对当前国有经济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复旦大学李慧中教授认为,当今世界经济是“新工业经济”,服务业发展仍然服从于以物质产品需求为动力的“新工业经济”模式,发展服务业不能揠苗助长,中国经济的“去工业化”还为时过早。

复旦大学李维森教授以中国现实中M2数量与CPI脱钩、美国量化宽松下物价稳定等事实,论证了“货币内生论”的合理性,对我国货币的快速增长进行了解释。

复旦大学田素华教授着重分析了美国和中国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互动的格局,指出美国量宽政策正逐渐退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仅仅借助银行的改革难以完成经济转型的重任,需要资本市场创新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复旦大学高帆教授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对2008年经济危机进行再解释,指出以收入分配完善为导向的社会改造以及重大的集群式创新是实现市场供求再平衡的出路。

清华大学崔之元教授讨论《21世纪〈资本论〉》中皮凯蒂的研究,与詹姆斯·米德自由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关系,二人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提炼出中国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思路。

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梳理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在几千年历史中的演化发展。他指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发掘历史积淀的丰富宝藏,而打开这一宝藏的钥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据了解,该系列讲座每周五晚在磬苑校区行知楼举行。讲座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改革经验相结合、与时俱进的主旨。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精心准备的课程内容、创新型的讲座形式,均表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很强的理论自信,为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