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的中国力量何在?

26.11.2017  10:17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拍摄了一部精准扶贫纪录片,组织了一次精准扶贫研讨会。纪录片和研讨会均以“中国力量”为关键词。研讨会高大的背板上,“中国力量”四个红色书法大字,遒劲有力,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板面,极具冲击力。

  在精准扶贫中,中国的力量何在?我们要靠哪些力量,去打赢这一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我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己努力。

  政府主导推动,首先表现在党和政府极为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此要求下,国家制定了全面的脱贫攻坚战略和工作部署,并层层下放落实责任,到各级政府。各级政府的推动,是全面的,包括统筹发动、规划部署、对口帮扶、专项支持、驻村指导等等。可以说,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充分发挥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已经做到和正在做的事,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能够做到。

  社会力量参与,十分重要。尽管政府主导推动,作用巨大,但是政府也不可能包揽一切。尤其是在产业扶贫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企业类,公益类。

  企业类,是指各种营利性企业。也包括各种合作社,因为很多搞得好的合作社,都有企业的参与牵头。企业参与扶贫,既让农民脱贫致富,企业本身也得以获利发展。企业参与的意义是,农民自己难以解决的事,政府也无法直接做的事,企业可以做,并且可以做得很好。农民种植的产品,经常会质量不一,出现销售问题,价格也容易大起大落,造成收入很不稳定。企业的参与,主要是建立储藏加工设施,收储加工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现代储藏设施,延长产品储藏时间,能够平抑产品价格波动,稳定收入;通过精深加工,能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收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常会针对市场需求,对产品提出一定的质量标准规范要求,并对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这方面的案例非常多。

  如何看待企业在产业扶贫中的获利呢?只要企业遵守基本行业规范,只要农民满意,能够脱贫致富,就是合理的。企业获利,也是必要的:只有能够获利,企业才有积极性,产业扶贫才能可持续发展。像正常的商品经济关系一样,这是双赢,不是零和。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通常也会有较好的自我约束,因为,扶贫的事,政府和公众都高度关注,不能出差错。当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照顾农民的利益。有些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还会自愿做一些慈善公益性捐赠。

  公益类,主要是各种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要的方式,是技术推广服务,是人力和智力投入。长期以来,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在教育扶贫、技术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产业扶贫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不可胜数,只是,获得了广泛宣传表彰的人很少,而默默无闻地做着奉献的教授、研究人员和学生们很多。

  深入贫困地区,发现农民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这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扶贫的重要特征。一个小例子:西藏牧区的几十万牧民,至今仍然要靠牛粪取暖做饭;牧民妇女背着背篓捡拾牛粪,每天要艰辛劳作几个小时。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发明了高原捡拾小车,简单实用,比原始人工捡拾效率提高5-10倍,并且极其轻便省力,把牧民妇女从祖祖辈辈相传的艰苦劳作中,彻底解放了出来。今年,一个企业出资生产了1000辆这样的捡拾小车,捐献给藏区牧民,受到了牧民的极大欢迎。

  农民自己努力,也极端重要。政府的全面推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都不能代替农民的自身努力。否则,就成了单纯的输血了,不可能实现彻底的脱贫。

  有人说,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贫困地区的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人,在精神面貌方面,肯定有些特征。愚,在这里,不是含有感情色彩的贬义词,而只是客观描述;字典里边说,愚的本意,就是指与世人接触很少的人,消息闭塞,性格孤独。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本来眼界、见识、进取精神等等就先天不足。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些受过初中、高中教育的年轻人,有了些眼界、见识和进取精神,结果也大都外出打工去了。受过大学教育的农村子弟,毕业后回到农村务农的也不多。

  因此,在精准扶贫中,既不能脱离实际,对贫困农民提出过高要求,也要想出有效办法,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除了一般性的宣传培训之外,更要注意在设计项目时,要选择当地贫困村民会做的,能做的。此外,一个很有效的办法,是让村民自己相互带动。例如,我校的一位教授带领团队里的师生,在云南河边村进行扶贫试验,推动把一个偏远原始破旧的瑶族山寨,改造得面貌一新;那些镶嵌在热带雨林中的几十座崭新的瑶族小木楼,就是在专家的指导和示范之下,村民们自己动手改建起来的。当周边的邻居们都动起来,靠自己的力量,把破楼改建成美丽的新楼时,那些怠惰而“”的人,也就坐不住了……

  从长远角度看,扶志治愚,还是得从教育入手。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增加农村高中入学率乃至普及高中教育,是努力方向。十九大报告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要彻底根除农村贫困,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这是长远大计,是根本之策。

(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柯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