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的“支点”在何处?

09.06.2014  09:44

  今年,界首市种植大户齐岗的小麦亩产超1000斤。不过,他的高产让周边的农户感到不解:“为啥这地在俺手里每年只收八九百斤小麦,一到齐岗手里就收1000多斤呢?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如今愈发显得宝贵。在有限的耕地上,如何实现持续增产增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植效益

  年收入超过50万元,对许多城市白领来说还只是个梦想。不过,今年小麦收割完毕后,我省不少种粮大户的收入已经悄然超越这个数字。 5月29日,在庐江县郭河镇的田头,记者见到喜上眉梢的王士照,他今年种植的1000余亩小麦获得了丰收。 “小麦早已签了订单,收割完即卖掉了。预计纯收入超过6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20万元。 ”王士照说。

  同在庐江县的种粮户吴亚平今年种了150亩小麦,虽然亩产也达到了900斤,但是跟王士照相比,他今年的收入满打满算也只有10万元。 “我同样一年忙到头,收入却不是很高,我想扩大种植规模。 ”吴亚平说。

  规模大才能效益高,这在各地已经得到验证。近日,界首市农委组织对全市18个乡镇街道小麦进行测产,结果显示,种植大户的小麦平均单产1090.4斤,比普通农户高出180斤以上。 “加快土地流转,让懂科技、善经营的大户进行规模种植,培育出许多小麦单产千斤田。 ”该市农委负责人说。

  “规模经营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认为,规模化种植,不仅能减少种植成本、提高卖粮食的议价能力,还能够推广和运用农业新技术。以水稻为例,我省规模经营者的良种覆盖率为100%,化肥、农药使用量比普通农户低20%左右,亩产则高20%以上。规模经营者大多通过种植一季稻一季麦或双季稻等方式来增加收益,提高复种指数,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目前全省经营种植业的近5万个大户,单产平均比分散经营农户高10%以上。

  数据显示,我省规模经营发展呈逐年加快态势。 2008年至2011年,全省土地流转分别为730、941.8、1017.7、1197万亩,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规模经营主体也趋于多元化,从起步阶段以农户为主,逐步拓展到种田能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等。截至今年初,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近3000万亩,其中耕地2000万亩,土地流转率进入全国前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种粮大户们在规模化的道路上也有烦恼。王士照想建晒场和仓储,却因没有用地指标而犯愁;齐岗想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却因融资难而搁浅……对此,农业专家表示,各级政府要增加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预算,优先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仓储、加工、包装等永久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在支农项目、金融扶持等方面还要给予倾斜。

      完善基础设施,筑牢增产堤坝

  即使有规模化经营,在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地方,种粮大户也时常陷入生产被动。

  6月3日,在霍邱县长集镇,记者见到种粮大户王伟为抽水而忙碌着。他家流转了400亩地,有80亩地需要靠抽水才能插秧。“这80亩地在岗上,水渠够不到,每年6月初都要靠4台水泵抽水。”王伟说,每亩地光抽水灌溉的费用就要150元,费钱不说还费时、费力。

  较之种粮大户有能力花钱弥补基础设施不足,个体农户们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靠天收”。

  5月30日,记者在寿县堰口镇看到,70岁的史学新老汉在自家的麦地里挥着镰刀割麦子。 “收成少,请收割机不划算。 ”史学新放下一把刚割下的麦子,跟记者聊了起来。“今年这块地被水淹过,亩产不足600斤,而其他人家有800斤。 ”记者看到,史老汉家的两亩麦地紧挨着一道沟渠。按理说水渠可保障周边田地旱涝保收,可是,今年4月下了一场大雨,沟渠因长期没疏通而排水不畅,史老汉家的两亩地被水淹了。

  记者走访数个县、区发现,虽然现在绝大多数农户都种植优质的麦种,也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科学施肥、防虫。但是在没有农业基础设施的条件下,粮食收成仍然难以稳定增长。

  如何摆脱农业“靠天收”,是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大部分的农田基础设施都有待加强,只有基础设施打牢,增产增收才有基本的保障。”牛运生介绍。近年来,一些地方热炒农业物联网等新概念,对“老生常谈”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热情有所下降,值得警惕。

  在毗邻巢湖的庐江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过去是传统的双季稻种植基地。近年来,种粮大户们发现,每年一季水稻、一季麦子的收益会更高。 “示范区的小麦亩产比县里其他地方要高100到200斤,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功不可没。 ”庐江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区原本是平原、岗区、圩区并存的地方,农业基础设施并不好。为此,示范区实施增粮规划项目,整合多个资金项目并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共1亿多元,改造中低产田5.2万亩,完成桥、涵、闸等配套建筑855座,排涝抗旱站12座。 “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农业的收益也跟着上去了。

      推进确权登记,激活生产要素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农村可流转的耕地比较紧俏。一方面,种粮大户想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可以流转的土地越来越少,流转费也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农户手里捏着土地,却不轻易流转给大户们。有农户透露,土地流转出去,虽然每年有流转费,但是被大户们平整后,自家的田地没有了标示田界,以后的田地产权容易纠缠不清。不少大户也担忧地称,有些农户对耕地经营权有顾虑,一般都是签订短期的流转合同,导致不敢长线投资建设。

  “在快速推进的土地流转形势下,确保流转规范有序进行的前提,是解决土地确权问题。 ”省农委农村经营管理处副处长秦仲华说,为了保证农民的流转权益,以利于土地在更广阔的市场平台得到充分配置,土地确权工作势在必行。

  农业专家表示,只有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才能构建起完整的农村资产财产权益体系,盘活农村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

  今年4月,我省出台政策,明确到2017年底,全省将建立农民土地承包权权属电子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管理信息化。目前,20个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区)正在全面开展确权登记。

  2011年,六安市金安区被列入国家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试点县(区),目前两个试点乡镇马头镇和横塘岗乡已完成试点任务。据统计,两个乡镇共 确权 地块59481块,实测总面积为78687亩。金安区马头镇十字路村村民张培民介绍,他家有4.6亩土地,去年确权后达到了8.1亩。 “要是没确权的话,按承包的4.6亩计算,我要损失不少的流转费。

  其实,种粮大户也是确权登记的受益者。 “土地没确权时,我经常和农户为了田地大小起分歧。 ”六安市金龙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文斌介绍,现在他流转农户的土地,都是用确权后的数据,双方都没有异议,加快了流转土地的进度。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确权试点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农户和基层干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确权登记费用较大,一个县动辄需经费上亿元,地方财力比较紧张;签字手续繁琐,有些人已经外出打工,有时还要“返工”核对。

  对此,秦仲华认为,各地方要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农户做好宣传及培训确权登记人员的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确权登记的主力军是基层农经人员,这部分人员人手严重不足,需要继续补充人手。

      ·声音·

  “希望进一步加强农资价格监管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麦子收成比去年要多不少呢。可是,现在农资价格一年比一年高,我家的收入好像也没有提高多少。每年一到购买农资的时候,俺就心疼。这一年的农药、种子、肥料要花不少钱呢,搞得俺们都舍不得买,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强农资价格监管。否则,俺们辛辛苦苦收点粮食,都被卖农资的商贩赚走了。

  ——寿县安丰塘镇大树村村民王安杰

  “找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比较难

  现在种粮食能够赚到钱,种得越多,效益就越高。这几年有些原本在外地做小生意的人,也回来种地了。今年小麦又是丰收,我想扩大种植规模,但是现在找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比较难,因为想流转土地的大户多了。大家相互竞争,流转费用不断被抬高,我的种植规模不够大,要我出太多的流转费,我也付不起。

  ——庐江县同大镇红埂村村民吴亚平

  “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要好

  我跟村里签订了400亩土地流转合同,后来发现有不少是高低不平的田地。这需要出资请推土机、挖掘机来平整。流转土地的最初两年,由于种植经验不足,没赚到钱,还倒贴了10多万元。去年以来,我开始赚钱了,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要好。

  ——霍邱县长集镇钱店村种植大户王伟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夏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