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安徽县域医共体为县域医改打造样本

20.03.2017  19:44

  华东六省一市安徽县域医共体现场研讨会3月18号在阜南县召开,安徽首创的县域医共体得到与会代表和专家的充分肯定,有望在全国推广。

  阜南县中岗镇村民程先生长年在北京打工,3月初他的父亲在县医院被确诊胃癌,程先生首先想到带父亲到北京看病,不过,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最终选择了让父亲留在阜南县人民医院治病,“我在北京打听过了10万多,后来听说县城医院能做,2万多元。上周手术了,3天就能下床了。”

  和程先生一样选择在县医院看大病的患者和家属正在逐年增加,阜南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二病区主任刘学礼:“2014年,我们科收住900多个病人,手术跟乡镇卫生院差不多,阑尾、疝气等等,恶性肿瘤病人一年才30多台手术。2016年,我们收住病人2200多人,其中恶性肿瘤手术96台。”

  这些改变从2015年开始,那一年,阜南县成为我省首批县域医共体试点县,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牵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组建医共体,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组建医共体后,县乡村三级医院成为“一家人”,而县医院就是这一家子的“长兄”,他不仅要提升自己的医疗质量和水平,还要带动“一家子”留住90%的病人在县域内就诊,阜南县人民医院院长陈雷:“通过实施县域医共体,县级医院的专家到乡镇卫生院,指导乡镇卫生院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同时带动村医搞未病防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防病意识。”

  “一家人”的账本上,新农合基金按人头预付的资金是收支的主要项目,按照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原则,医院从医保资金获得的补偿费用由原来的“医院收入”变成“医院成本”,只有为群众看好病、群众少生病,一家人的日子才会更好过,省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夏北海:“因为卫生院起来后能分解县医院常见病的住院压力,就能腾出资源收治更大病。这样病人回流更快,分级诊疗目标实现更快,新农合基金按人头打包预付结余的资金就更多,结余的资金他至少能分享一半。”

  试点一年多以来,我省已有39个试点县组建了86个医共体。统计显示,试点县的病人就医流向开始转变,2016年县外住院的人次比2015年平均减少了8.2个百分点,试点县比非试点县的住院病人外流现象少5个百分点以上。试点县的县医院住院按病种付费执行率达到40%,比非试点县高7个百分点,参合病人住院平均费用比非试点县少258元,医共体的实施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国家卫计委基层卫生司副巡视员刘利群表示,安徽县域医共体是医改重大创新,“县域医共体形成利益的共同体,从原来的治病到防病进行转变,充分调动医共体内部的各级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保护城乡居民健康,有利于合理控制医保费用,措施还是非常得力的,应该是可复制可推广的。”(记者:钱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