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空气呛人了,才想起秸秆禁烧

23.04.2015  12:12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对禁烧工作不力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约谈负责人,扣减奖补资金,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4月21日《安徽日报》)
        每到夏秋时节,为了阻止农民焚烧秸秆,各地政府如临大敌,蓄势待发,层层开会,出台文件,建立组织,并从县直机关抽调党员干部一村一个,吃住在乡村,昼夜不分,死看硬守勤流动。而农民则与地方政府打“游击”,你来我退,你退我烧,弄得各地政府防不胜防,最后秸秆焚烧了,干部遭殃了,农民挨骂了。
        民间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农民收了麦子,抢种秋粮,过去叫“双抢”,能早一个时辰把种子播下去,赶上一场透雨,秋收就多一分保障,农民最看重的还是沉甸甸的粮食。况且,农民还知道,秸秆焚烧以后,对农业生产还真有好处,草木灰有利于耕地疏松,增加了钾肥含量,烧死了虫卵和杂草籽种,减少了病虫草害,就这几项一亩地要减少成本开支二三十块钱。
        农民从自身得失算账无可厚非,但利害权衡,焚烧秸秆害处大于益处,看到乌烟瘴气的环境,自己也是受害者,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劳而无功、无利可图的话,他们也只有一烧了之。
        焚烧秸秆缘何屡禁不止?笔者以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目前,秸秆对农民来说是累赘,既不能烧锅,喂牲畜又用不了这么;假若机械收割留茬较深、秸秆粉不碎,严重影响下一季农作物种植。特别是一麦一稻的沿淮地区,将秸秆翻入田里,不仅影响土壤墒情,而且很多农民因插秧弄破手指的比比皆是。
        另外,秸秆综合回收利用,利润低而且农民又不愿意出这份力。比如,夏秋季节,青壮劳动力大部分都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剩下的都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儿童,即使有个男劳动力,夏秋时节在城内建筑工地上干份小工,每天也能赚一二百元,从地里拉一车麦秸或稻草,送到发电厂你厂家又能给他们多少钱?所以,农民兄弟计算来计计算去,你政府抽多少人也是看了初一、看不了十五,最终还是一烧了之。
          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根本之策,不是禁烧,也不是问责,最有效办法就是帮助农民解决收割时的秸秆出路问题。一味禁烧秸秆,把难题简地推给基层干部和当地农民,既无助于问题解决,又会激发干群矛盾。这就需要政府和涉农部门对秸秆综合利用予以足够重视,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务实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给秸秆找个好“婆家”。比如,把一根废秸秆变成一根同等价值的“金条”,农民再傻也不会去焚烧了。
        同时,政府或科研部门应抢抓时机,下大决心,拿出真金白银,在机械研发推广、实际操作环节上,真正发挥实实在在的主导作用。如,鼓励有关科研单位加快研制处理秸秆的机械设施或有效方案,抓紧研发秸秆发电厂或及时集中处置。另外,出台行之有效的资金补偿政策,如像安徽省政府那样,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发放奖补办法,及时收购秸秆或劝导农民秸秆还田,真正从机制上、政策上、资金上,确保禁烧秸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千万别等空气呛人了,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想起秸秆禁烧来。(特约记者朱波本报记者季思华)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