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投“虫特工” 安徽省首用无人机投放护木昆虫

31.03.2017  13:04

据安徽商报报道,每年5、6月份,是我国松材线虫病的高发期,3、4月份是投放天敌昆虫的最佳时机。近年来,用无人机投放天敌昆虫防治林业虫害的方法,还处于刚起步阶段。 3月27日,本报记者跟随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人员(下称科研人员)前往安庆市宜秀区,实地观看我省首次无人机投放天敌昆虫的实验。

“虫特工”欲空投作战

大量投放花绒寄甲可有效治理我国林业的松材线虫病。而安庆市宜秀区松林面积11.25万亩,2005年首次发生松材线虫病。此前,宜秀区森防战人员通过人工、生物、化学等多种方式联合治理,使树木死亡率逐年下降,不过疫情仍然未彻底得到控制。昨日,11万只花绒寄甲“特工”来此,准备空投“作战”。

只见,科研人员从车上拿下一台六旋翼的无人机,这就是“虫特工”即将搭乘的“军事运输机”。机上有个圆形储虫盒可安装在无人机的旋转电机上,能容1000只“虫特工”登机作战。据介绍,“空投原理”就是电机带动储虫盒缓慢转动,部分“虫特工”会从“出舱口”掉落,而另一部分则会被挡板隔离继续留在运输舱内。期间,研究员可通过无人机上的两个摄像头,分别观察飞机飞行情况和“虫特工”的出仓情况。

空投战术后期可广泛运用

因为此次是实验,空投过程中也发生不少状况。例如电池25分钟左右的续航能力,严重限制飞行距离和投放面积;而“虫特工”们自身具有粘黏性,搭乘运输机一紧张就会抱团,难以控制投放数量;还有就是需要升级系统精确制导,对之前投放过的病树进行定位,方便后期复查,以便后期做到精准投放。另外,每次搭乘千名“虫特工”显然太少,如何“扩军”值得思考。

至于为何要是用空投战术,研究所所长董广平表示,此前它们人工投放“虫特工”,但是病树分布不均,难以标记。如果遇到陡峭难走的山,投放起来就很难了。此外,人工投放范围有限,大范围投放需要直升机,二者成本都很高。用无人机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实验改良成功,就可有针对性的投放“虫特工”,较为方便地防治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毛虫等林业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