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特刊• 人物】潜心科研,厚积薄发——访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献彪

15.05.2015  16:33

编者按:高校是人才的“储水池”和“梧桐树”,而人才是兴校强校的根本,安徽建筑大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以学校特色领域的研究影响和推动学校整体科研工作的开展,是学校“科研兴校”战略的重点。4月25日,学校 2015年科技工作会议暨首届博士论坛在南校区图书馆五楼报告厅隆重召开。会上,学校表彰了2014年度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进代表在博士论坛中就学科建设、创新团队、人才引进、科研组织和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心得体会进行了交流发言。近日,记者对获得表彰的先进代表进行了专访。

记者: 王教授,您好!首先祝贺您荣获“2014年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也请介绍一下又取得哪些新的科研成果?

王献彪: 2014年我的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顺利结题,后续的研究顺利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并得到开展。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进行一年的访问交流。团队成果“生态环保高分子复合滤材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这几来,虽然取得了一点成果,但是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鼓励和支持。

记者: 作为当年的科研新手,您是如何“入行”的?

王献彪: 我于2004年进校工作,刚进校时,没有主持的项目也没有科研积累,申请科研项目也往往以失败告终。后来,我加入刘瑾教授课题组,从事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方面研究。渐渐地,科研工作得以开展,研究能力也得到一些锻炼,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结果。2010年,结合平时的工作积累和一些想法获得主持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青年基金的资助下,科研工作逐渐获得发展,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在基金结题的当年,后续的研究申请也获得了面上项目的支持。

记者: 有人说,科研贵在平时积累,在这方面能给我们分享一些您经验吗?

王献彪: 一是保持阅读文献的习惯,每天浏览半小时文献可以较好的把握研究方向的主要动向和进展。一方面在申请项目时做到准确的选题,另一方面对教学工作也有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了解教材上没有的新进展。二是坚持学习英语,发表论文是科研成果实现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与同行交流的目的。掌握好英语写作是将成果发表在国际刊物的基础。只有注重平时积累,才能从量变促成质变。

记者: 最后,请您谈谈对近年来学校发展的个人感受?

王献彪: 现在正值学校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学院的先进建筑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化学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依托。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干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教学工作立校,以高质量的科研工作强校,为学院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整理:胡卫东;审稿: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