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起西部科研一片天 记西安交大砥砺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
2016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暨西迁六十周年纪念日。
交通大学1896年以南洋公学之名创立于上海黄浦江畔,建校60载就素有“东方MIT”之称;
交通大学1956年主体内迁古都西安,迁校60载堪称新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时代先锋”;
而今,西安交通大学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启动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交大人一路向西、向前挺进,“西迁精神”再放光芒。
主动担当 构筑大西部科研高地
西安交大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985工程高校中,唯一的西部高校,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名,长期留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占到1/3,广泛分布在教育、医疗、电力、军工等领域。
“默默耕耘半世纪,潜心科研五十载”。已经耄耋之年的西安交大俞茂宏教授,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半个多世纪。他的研究突破了百年来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统一强度理论难题,提出并发展形成双剪统一强度理论,成为第一个写入基础力学教科书的中国人的理论。
西安交大像俞茂宏教授一样的专家非常多。上世纪50年代末,国内对振动测试技术还很生疏,俞茂宏的前辈——唐照千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带领力学系一批中青年教师,1959年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频谱分析仪,他们再接再厉,1962年建立的结构动力分析的新思想为现代力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力学人”的传承是交大科研工作者的最好代表,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潜心科研,为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安交大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搏击学术最前沿,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以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计划”项目21个,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38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5项。
瞄准需求 为祖国贡献科技人才
对于西安交大机械学院蒋庄德院士来说,个人价值唯有在团队支持下才能得以升华。他感恩于前辈和学校对起步阶段的自己所给予的支持,现在他也像自己的前辈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这是交大精神的传承”。
“一门六院士,师德美名传”。周惠久、谢友柏、汪应洛、屈梁生、卢秉恒、蒋庄德六人都是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科教师中产生的院士。回忆起与老师交往的细节,蒋庄德至今历历在目,与屈梁生院士深夜讨论、与卢秉恒院士在车间同甘共苦……这些砥砺磨炼和耳濡目染,将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的传统学者精神,彻彻底底地“种”到了蒋庄德身上。
这种精神依旧在延续,还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在交大精神的影响下得以茁壮成长。1999年师从蒋庄德的赵玉龙,如今已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杰青”双料教授。他依然谦逊:“忠恕任事是交大人的魂。治学如做人,我的老师们就是这么做的,我也有责任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西安交大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小力表示,西安交大一直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育人传统,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学校共有29位两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5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2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9人。
一路向西 开拓科研体制创新示范田
2015年初冬时节,西安交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前沿院”)迎来了自己五周岁的生日。短短五年时间,前沿院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进入到世界前80名—100名世界一流大学相关院系的水准,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新式学科交叉研究院。
前沿院只是西安交大科研体制创新的一个代表,西安交大一直走在科研体制创新的最前线,多年来西安交大创新观念,大胆实践,在国内第一批建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成果转移中心;先后建立了与国际科研机构共建模式的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与中科院研究所共建模式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汇聚力学界国际顶级人才的国际应用力学中心等一批学术特区。
科研体制的创新永远在路上。2015年8月,一个以探索21世纪中国一流大学新模式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项目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正式启动,交大人要在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建一个西部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和规模产业核心技术的源头供给。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个以探索21世纪中国一流大学新模式的创新港湾,正在由蓝图变为生动的现实。
“这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第二次腾飞。”该校校长王树国展望,“交大人从未停止向前的脚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就是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下引领交大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的又一创新举措,交大人立志‘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