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点燃发展“新引擎”

23.02.2016  09:45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

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龚建国代表指出,当前,科技创新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创新驱动要更加重视原始创新,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只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改变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才能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1月8日,中科大“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夺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实现了我省单位作为唯一完成单位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重大突破。过去一年,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1+6+2”政策体系,实施15个科技重大专项,新建国家级研发机构18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1180项、增长115.7%。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徐铜文委员认为,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学科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多学科交叉已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团队建设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已成为创新型社会的客观需求。 “加强源头创新,催生变革型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王英俭代表建议,支持推进以大科学装置群为依托,以核能与材料、环境与安全、生命与健康等为主要领域的国家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资本助推的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词 成果转化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让成果落地开花

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埋头做科研,成果转化环节却十分薄弱,导致不少成果无法转换成现实生产力。 “科研人员与社会需求缺少沟通,这是成果转化面临的一大难题。 ”作为高校科研人员,李晋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做好科研成果转化,须打通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倍,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157家、增长1.4倍……“十二五”以来,我省创新型试点省和合芜蚌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今后,更要营造良好的政产学研用氛围,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企业在产学研方面的投入,应作为企业减免税收的项目,提高企业对科技投入的积极性。”陈乾旺委员建议。

农工党安徽省委员会认为,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须全力构建创新发展生态链,高效建立社会资源集聚共享、平台端口互联互通、线上线下精准对接的综合平台,快速帮助解决融资需求、检验检测、环评认证、资助路径等,让企业专注创新。要有效利用各类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资源,科学使用天使投资、新业态基金,使创新要素与企业形成正向振荡。

关键词 人才驱动

——激发创新人才活力,打造人才新高地

新增“两院院士”5名、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5人、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93个……过去一年,我省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 ”王英俭代表认为,要加大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基础研究、变革性技术成果与创业人才有机衔接。

要把人才资源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刘明平委员表示,要明确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股权分红和激励中受赠股权的合法性,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招引人才;政府要在户口安置、编制放宽、薪酬激励上给予保姆式服务,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吸引更多创新型高端人才来安徽发展。徐铜文委员认为,我省应效仿国家层面的团队建设,委托相关职能部门,分别设立基础研究和应用成果转化的团队建设项目,加大团队资金支持力度,设定成果转化基金,并在成果转化时实行个税优惠。

要善待科学家、科技人员和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完颜旭辉代表指出,我省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农工党安徽省委员会建议,打造人才新高地,须探索实行股权债权资助,探索产学研逆袭上路模式,将创新发展融入薪酬和晋升机制,将创新链融入产业链。(桂运安 李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