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芜湖“智造”加速崛起

02.06.2017  20:41

五年光阴似箭,五年沧桑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人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砥砺奋进,开拓进取。今天,“芜湖造”机器人扛起自主品牌大旗,奇瑞继续深耕细作在新能源板块再次领跑行业,首家钻石飞机成功下线即将翱翔蓝天……更不用说早已被千万消费者喜爱的网红“三只松鼠”,蜚声四海的江城旅游新名片方特乐园——自主创新的“芜湖实践”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五年岁月更迭,前进初心未改。

无论是筚路蓝缕开创奇瑞,还是披荆斩棘抢先布局机器人、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崇尚创新的城市基因一路相随,砥砺前行的初心从未改变。过去五年,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芜湖市进一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芜湖“智造”加速崛起,为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提供强大支撑。

五年来,芜湖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尤其把科技创新摆在重中之重。围绕人才特区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以及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等内容,芜湖市构建了完善的“1+2+7”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从而奏响创新进行曲。2011年以来累计兑付科技创新政策资金9.7亿元,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资金9.2亿元。“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直接投入达到60余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全社会研发总投入280余亿元,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7%。到目前,芜湖已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等荣誉称号。

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精准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市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作用,深化供给侧改革,做大做强首位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五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7%;占GDP的比重达30.2%,比2010年提高4.5个百分点。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119家,比2010年净增97家,其中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新增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41家,比2010年净增175家。32家高企入选全省百强,全市共推广新能源汽车5773辆,超额完成芜湖市国家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城市三年目标任务。在全省首创整车销售、充电桩建设、充电网络服务平台、汽车租赁“四位一体”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新能源汽车集聚发展基地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1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2011年以来,全市共有4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5项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市7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企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

去年,芜湖市生产总值2699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24亿元,同比增长17.5%。发明专利申请16789件,同比增长36%;发明专利授权2971件,同比增长54.2%。芜湖以占全省5%左右的人口、面积,创造了全省10%的GDP和财政收入,拥有全省2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百强企业,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全省率先突破20件大关,连续6年领跑全省。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芜湖市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全市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22家,其中9家列入市政府重点扶持,涉及芜湖市汽车、机器人、新材料、电线电缆、通用航空、智能制造(3D打印)等产业。截至去年底,芜湖市已建立了27家省级院士工作站,聚集“两院”院士29位,涵盖汽车及零部件等十多个领域。目前,芜湖市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300家,新增180家;其中国家级32家,新增13家。奇瑞汽车等5家实验室纳入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

舟至中流奋楫进,不忘初心得始终。不久前发布的《芜湖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早已为下一个五年画出路线图,立下“军令状”。到2020年,全市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能力、环境、产业竞争力等将全面优化增强,力争实现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15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技术合同交易额达58亿元;累计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0个等10个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