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教授陈晓非:倾听大地的“声音”(图)

20.12.2015  06:10

  在地球物理学领域,他潜心科研,以追求极致的态度,探寻地震的奥秘——

  陈晓非,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日前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两组书柜和三张书桌,放满了各类科研著作与学术杂志。走进陈晓非的办公室,书香之气扑面而来。对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他的反应有些平淡,仿佛这只是一件平常小事。身为蜚声国内外的地球物理学专家,保持谦和与低调,是陈晓非的常态。

  “温和”“耐心”“儒雅”,是众多学生对陈晓非的印象,而这一切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从小便听到很多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以数学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入地球物理专业学习,从此与地球物理学结缘。学风淳厚、治学严谨的中科大陪伴他成长,为其以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研期间,他师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运泰院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更是深深地影响了陈晓非日后的治学与为人。

  虽然为人很随和,但在探寻地震的奥秘上,他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陈晓非眼中,做科研需要一种“至善”的精神,一种对完美、极致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从事科研工作,有时会有一个‘低效’的阶段,看似是在‘磨蹭’,久久出不了成果。而这种‘低效’,很可能是科研工作者深入探究、精益求精的过程。 ”陈晓非说,我们所做的很多是地球物理学领域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在研究一些学科领域公认的难题时,前面99%的工作可能其他人也可以做到,而恰恰是在反复琢磨最后1%的工作时,才有机会做出创新的东西。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陈晓非而言,注重积累和细节,安静地做科研,是其成功的关键。“科研成果的取得,是一项‘水到渠成’的事情。”陈晓非说。无论是早期从事地震波研究、还是后来从事震源动力学研究,他都十分注重积累,不急功近利,很多成果前后经历七八年甚至十多年才正式发表。近年来,他领导课题组在震源破裂动力学研究、近场强地面震动模拟等方面取得诸多突破。 “尽管人类的科学手段,在短期内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但通过研究地震的本质,有可能为未来的突破奠定基础。”陈晓非表示。

  新的学术思想的产生,来源于宽松的学术氛围。在担任中科大地空学院执行院长几年间,陈晓非先后引进“青年千人计划”学者14名,并尽力为他们营造从容宽松的学术氛围。 “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没有比纯粹做学术的科研团队更具吸引力了。 ”陈晓非说。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使得中科大地球物理专业在近年的两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全国第一。

  面对当选院士的荣誉,陈晓非视为“下一段科研道路新的开始”。 “我希望今后能带领团队做出更多成果。”对于未来,陈晓非信心十足。

  【人物感言】

  做科研需要一种“至善”的精神,无论多小的问题都不能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