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社区展新颜----肥西县社区建设工作侧记

27.04.2016  16:53

      “老人家,高龄津贴摸底登记开始了,这张表请您填一下”桃花镇顺和社区网格员在楼栋走访时如是说道。近年来,肥西县围绕合肥主城区定位,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按照“科学合理、便民利民、肥西特色”的原则,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强化服务为核心,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全县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全县建成社区123个,其中城镇社区12个,农村社区111个,形成近郊、小集镇、村改“三种特色模式”社区。涌现出桃花顺和家园、官亭丰祥回民等一批特色示范社区。

        超前谋划,城乡统筹推进

        近年来,肥西县将城乡社区建设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2005年将县城上派镇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列为全县“十二件”大事之一,在合肥市属三县首开先河。2007年,以桃花镇被列为全省3个农村社区试点乡镇之一为契机,在39个原撤并乡镇政府驻地村(居)中,选择14个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较好的村(居),按照“硬件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管理水平提升”的思路,采取乡镇主动申报、民政部门审核、县政府奖励的方式,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社区建设,对验收合格的新社区,一次性给于2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在此基础上,2008、2009年全县又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扩面工作,在全国首创“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评比活动,对于获得示范单位的社区,再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截止目前,全县用于社区建设、扩面及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单位评比的预算资金达4200余万元。

        创新思路,打造肥西模式

        在社区建设之初,该县就结合县情,积极探索社区建设的肥西模式,着力把社区打造成肥西对外展示形象又一特色名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思路,在原撤并乡镇政府驻地村(居)发展“小集镇模式”社区,在紧邻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桃花镇等近郊区发展“郊区模式”社区,利用官亭、严店等乡镇万亩土地复垦整村推进项目,发展“村改模式”社区,这些做法都有效地节约了行政成本,提升了社区服务功能。结合“一村一品”工程,按照社区地域特点,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在上派、桃花等“郊区模式”社区,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在临近集镇的“小城镇模式”社区,结合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做到工业发展与社区建设相互依存、互为发展;在官亭、严店等“村改模式”社区,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建管并举,结合农村“三资”清理工作,出台了《肥西县社区资产、资金、资源管理规范》,切实做到“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建立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

        网格管理,完善社区服务

        肥西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社区辖区内单位、公共服务场所、学校等归类于社区网格,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推行扁平化管理。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将全县123个城乡社区划分成1927个网格,城乡社区以300-500户为一格,安排1名专兼职网格员负责管理,做到“人员入网、事不出格”。全县123个网格化管理社区共有网格员1686名。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城镇社区中,桃花工业园、桃花镇采取基础加绩效的薪酬管理模式,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网格员31名、34名,推行网格员专职化;农村社区中,以居民组长为主体,吸收党员、老干部等参加,推行网格员队伍志愿化。按照“专干不单干、分工不分家”的原则,整合社区各类力量,将民政、计生、综治、调解等专干与一名社区工作者共同纳入网格;按照“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思路,实行“兼管多格”和“专管一格”相结合的办法,做到“网格建到哪里,服务人员就跟到哪里”。为每位网格员统一配备了《工作手册》和《工作日志》,为他们开展便民服务、反映社情民意和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基础保障。积极推行“六清”、“四到四访四报告”网格员服务新模式。“六清”,即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居民服务需求清、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清。“四必到”,即发生突发事件、邻里纠纷、居民家庭重大变故、居民有诉求第一时间到;“四必访”,即网格内困难居民、重点帮扶对象、独居老人、残疾人家庭每月必访;“四必报”,即发现不安全隐患、不稳定因素、新增计划外生育、流动人口迁入迁出必报。

上报单位:肥西县民政局
信息作者:曹成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