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2.6亿年前富含硫化氢海水上涌致生命大灭绝

30.11.2015  05:01

  日前,记者从中科大获悉,该校中科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沈延安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多硫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中-晚二叠世之交生命灭绝机制,认为富含硫化氢海水的上涌是导致这次生命大灭绝的重要因素。该成果发表在国际地球科学权威期刊《地质学》上。

  距今约2.6亿年的中-晚二叠世之交,曾经发生了一次生命大灭绝事件,造成了大量珊瑚、腕足、双壳类等动物的消失。我国已故著名古生物学家金玉玕院士首次提出这一生命灭绝事件的全球意义,并在广西来宾地区建立了该时期全球对比标准剖面(又称“金钉子”剖面)。为什么会发生这次生命大灭绝?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科学家们认为“罪魁祸首”包括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长期的寒冷气候、峨眉山火山的大爆发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沈延安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多硫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中-晚二叠世之交生命灭绝机制,取得了新的认识。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张桂洁介绍说,他们首先对广西来宾地区蓬莱滩“金钉子”剖面以及铁桥剖面样品中黄铁矿的多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发现在生命大灭绝期间多硫同位素的组成与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的黄铁矿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认为,“异常的多硫同位素组成指示了海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间歇性富含有毒气体硫化氢的海水的上涌,是这一生物地球化学体系转变的主导因素。尤为重要的是,异常的多硫同位素组成与生命大灭绝事件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因此,他们提出富含硫化氢海水的上涌是导致这次生命大灭绝的重要因素。“研究生命灭绝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能够为未来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提供重要启示。”沈延安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