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6) 石云孙:桂花树见证老教授默默耕耘

16.10.2014  18:43
好老师(6) 石云孙:桂花树见证老教授默默耕耘 - 安庆师范学院
好老师(6) 石云孙:桂花树见证老教授默默耕耘 - 安庆师范学院
好老师(6) 石云孙:桂花树见证老教授默默耕耘 - 安庆师范学院
来源: 210.45.168.2

  安庆与红楼,一座城市和一个大学的交集,时至今日,他们之间无法割舍的血脉关系,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老安庆人的心灵深处,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九月底,满城皆是桂花香。而在菱湖南路192号安庆师范学院红楼前,也有两颗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的桂花树兀自展蕊,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是文化传承的记录。在安庆这座园林城市,年近百岁的树木并不稀奇;但在高校像安师院石云孙教授年近鲐背却可以说是稀世宝贝。长达近一个世纪,在历史长卷中可能不足短短的一页,但一个人走过的历程,是何等荡气回肠,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体会。

动荡岁月与文字结缘

教授说过去的故事

  记者与石教授相对而坐,教授虽已高寿,但依然头脑清晰,精神矍铄,丝毫不影响他回忆在红楼执教的岁月。1931年,石云孙出生在马鞍山当涂县。因为家庭比较开化,他得到了上私塾读书识字的机会。24岁,从安徽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在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8年。从那时候起,石云孙便与文字结缘,用文字书写人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石云孙连续写出四五篇,刊发在各类刊物上。在研究语言文字,石云孙也讲究实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1964年,他到寿县迎河集乡下社教,每听社员说羊仗,知其义而不知如何写,遍访村民,都回答不上。后训诂得义,作《鞅掌古今谈》,解决了社会语言中一个常说不会写的问题。但是生于那个年代,每个人的人生也随着历史的变革变得跌宕起伏。1965年,石云孙被调入安徽劳动大学。还没执教一学期,遇上闹革命。回忆起那段动荡岁月,老人至今还感慨道,十分难忘,白天劳动,雨天上课,两手准备。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一纸任命,他带着一批中文系老师来宜执教。

  退而不休耕耘不辍

  历经变革,当石云孙再次回到他挚爱的讲台时,已是1982年。来到安庆后,因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语言文字教学研究经验,石云孙担任了中文系主任工作。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石云孙长期致力于训诂学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1987年,与当时任安徽古籍丛书编审委主任吴孟复教授,成立编纂组,聘请省内各高校古汉语等专家学者三十余人,历时三年,编纂520余万字《续经籍纂诂》,并在学校高年级开设训诂学说文解字。1993年,老人从三尺讲台退居二线,但他的文字人生继续在书写。谈及在师院红楼执教数十载岁月,石教授在退休前,曾赋诗道:“人才育,关于国,十二年转瞬,贪朝摸黑,学海悠游欣有得,书山渐入非无拾。到白头,告职将休闲,心澄碧。”为了保证全校的教学质量,老人退休后还当了八年督导员,一直从事到2007年夏。很难想象,时至今日,年近九旬的他每天依然坚持读书看报,不分古今,遇有新鲜词语及掌故时,随手做笔记,从1986年至今,记者在老教授的家中看到,36本读书笔记,约五千余页,有些纸张已经泛黄。老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向记者诉说过去的故事。身后一排排文学学术著作显得分外的厚重,书桌上放着还没有完成的手稿。说起饮食起居,石教授说, 每天坚持看报纸,翻阅学术杂志,看看电视新闻,填词做诗赋,锤炼字法,生活比较有规律。 路上所见,斋中所思,时下所感,城外所闻,用笔记录。前年十月,老人路过曾经执教数十载的红楼,不觉思绪万千,作诗吟对:秋风叶落外,松柏凌寒青。细辨书声少,鸟音一路听。谈及红楼及其周边的一草一木,石教授都深有感触,它见证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变迁。只是岁月流逝,红楼朗朗读书声早已不见踪迹,只能凭着一些久远的记忆,回忆过去那段不平凡的日子。而生长在红楼附件的两棵70岁树龄桂花树,虽然饱经风雨,但依旧生机盎然、枝盛叶茂。(学生记者 崔艳  安庆晚报记者  柯慧敏)

老教授也是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