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追求“人生精度”

25.04.2016  04:55
摘要 半个多世纪来,这一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世纪90年代,时任我国某型卫星研制部门负责同志就技术瓶颈问题找到了费业泰。费业泰不仅创造性地成功破解难题,还依此在国内提出了全新的热误差理论体系。后来的三峡大坝工程、“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中取得的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都离不开误差与精度理论及技术的重要支撑。

  钟摆还走着,主人却再也不能回来。2月26日,我国现代精度理论及工程应用的奠基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费业泰在合肥阖然长逝,享年82岁。这位有着61年党龄和从教经历的大学教师,在追求“高精尖”的人生旅途上,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奋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树立了新时期做合格党员的生动标杆和杰出典范。

   “我这一辈子,都是和‘精度’‘误差’打交道”

  ——他承担并完成了40余项高水平科研项目,获9项省部级奖励,为我国重点科研项目解决了大量实践难题,被称为我国精度理论的开拓者

  4月20日,费业泰的弟子们相约来到先生的办公室整理遗物。小小一间屋,成堆的书籍、文件、照片被主人摆放得井然有序,丝毫不乱。学生们说,这就像费老师一辈子从事的这项工作——不断地尽可能消除误差,永远在追求高精度。

  1955年,费业泰在合肥工业大学留校任教,1959年来到新开办的精密仪器专业。在那个新中国工业建设刚刚起步的年代,我国对精度与误差的研究几近空白,工业产品总是难逃噪音大、震动大、能耗大的“傻大粗”模式。

  怀着一腔科学报国热血,费业泰迫不及待地投身这个新领域。

  由于精密仪器特别敏感,而白天干扰源较多,即使地板的轻微震动也会影响到实验效果,为了确保实验质量,多少年来,费业泰总是在忙碌了一个白天后,在下班时买个面包,夜深人静时在实验室做实验。

  上世纪80年代初,费业泰主持研发的“光栅一米测量机”,突破了传统的单次误差建模与修正的局限,使我国测量长度比对基准的精密仪器达到国外顶尖产品水平,成为我国精密仪器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在此基础上,费业泰对误差理论的应用技术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全面推进了我国误差与精度理论的发展。

  基于现代仪器的动态性特点,费业泰研究提出了动态精度理论,建立了全系统动态误差分析建模方法,提出了动态精度损失的“棚状模型”,并进一步对动态系统损失函数分解与溯源,提出了基于各单元等效损失的全系统均匀设计理论与方法,推动我国误差与精度理论实现重大进展。

  在我国精密机械领域,一度陷入一味依靠加工设备、每个部件都追求高精度的误区。这一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成本,效果也不稳定。针对这一情况,费业泰在我国率先提出“最好的部件在一起不一定能有最好的性能”理念。通过大量实验,他找到了误差传递的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提出新方法:不再要求每个部件均为高精度,而是通过不同部件之间的最优化组合,保证机械设备的高精度。这一方法也成为我国最新精度理论的重要内容。

  如今,费氏精度误差理论已成为我国精度评定的基本方法,以及精密仪器学科的理论基础。半个多世纪来,这一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世纪90年代,时任我国某型卫星研制部门负责同志就技术瓶颈问题找到了费业泰。费业泰不仅创造性地成功破解难题,还依此在国内提出了全新的热误差理论体系。后来的三峡大坝工程、“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中取得的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都离不开误差与精度理论及技术的重要支撑。 “我这一辈子,都是和‘精度’‘误差’打交道。 ”60多年来,费业泰承担并完成了40余项高水平科研项目,获9项省部级奖励,为我国重点科研项目解决了大量实践难题,被称为我国精度理论的开拓者。 2007年,费业泰被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ICMI)授予终身贡献奖。

   “做科研不能带有一点功利心”

  ——在我国,很多人都是读着他的书迈进精密仪器科学的殿堂。他亲手培养的百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大多已成为这一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

  费业泰去世后,尽管家属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他丧事从简的遗愿,告别的那一天,还是涌来潮水般的学生和学者前来送别。先后十余位两院院士发来唁电、送来花圈。黑色相框中这位风度翩翩的老先生,是他们心中永远可敬的师长。

  从1981年起,费业泰专著之一的《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就被列为国家重点教材,成为我国精密仪器学科理论的开拓之作。 30多年来,该书再版7次,被全国200余所高校采用,成为我国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我国,很多人都是读着这本书迈进精密仪器科学的殿堂。费业泰毕生亲自培养的10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其中一大批成长为精密仪器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响当当的“费家军”。

  在科学上追求精度的同时,费业泰时刻追求的是人生的精度。费家邻居都知道,每天早上只要看见费业泰出门了,那一定是7点25分,几十年如一日。对待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是他基本的原则,这种严格不仅是在学术上,更是在品格上。费业泰在指导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时,每个项目都要亲自过目,亲自修改,纠正错误毫不留情。承受着学术科研上“高压”的同时,学生们在生活上也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家里困难的同学到了学期末总能惊喜地多领些津贴;学生们在实验室里泡再久也不会饿着,因为费老师早准备好了电冰箱和微波炉;甚至还有学生在他的撮合下找到美满姻缘……

  陷入昏迷前的费业泰还在念叨着学生苗恩铭的科研进展。尽管合工大教授苗恩铭率领的热误差研究团队在全国已经处于第一的位置,但仍被老师时时挂念着。 “做科研不能带有一点功利心。 ”已是满头花白头发的苗恩铭至今牢记着费老师的教导,如果不是老师的再三鼓励,如今已经是全国热误差队伍“领头羊”的苗恩铭可能是另一副模样。 热胀冷缩是大家熟知的科学现象,而热误差理论,则是费业泰上世纪80年代在科学实验中的发现和总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热误差的研究一直是领域内的“冷门”,甚至其理论的科学性曾一度受到质疑。这让研究这个方向的苗恩铭曾萌发换个热门研究方向的念头。 “科研不能追名逐利,什么方向热门做什么,你在科学的路上走不远。 ”费业泰总是一再这样强调,这既源自他对科学最纯粹的热爱,也在于他对整个学科发展方向把握的精准。苗恩铭和他的团队坚持下来了。如今,热误差理论已经成为精密仪器学科三个典型的学科方向之一,合工大热误差团队也不断在我国重大项目中建功立业。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精益求精”

  ——他常常告诫学生要减少人生误差。尽管在全国学界已经达到顶级水平,但他始终不忘共产党人淡泊名利、一心奉献的初心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精益求精。 ”作为一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费业泰尽管在全国学界已经达到顶级水平,但他始终不忘共产党人淡泊名利、一心奉献的初心。学生们熟知老师脾气,从不给他送礼,唯一例外的是他65岁时,学生们送上一支手电筒作为生日礼物,因为每天费业泰都要临近午夜才下班。学生们心疼老师,希望用这支小小的手电筒照亮他回家的小路。每次出国出差,费业泰都会细心地带回小礼物,但并不是送给亲朋好友,而是送给学院大楼的门卫。他经常是半夜离开大楼回家,总要麻烦门卫起床开门,因而心怀歉意。

  2008年,74岁的费业泰退休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他仍然坚持呆在实验室;2011年,77岁的费业泰在北京进行完一项国家专项答辩后,急着赶回合肥,由于暴雨机场一直停飞,他硬是等到了凌晨4点通知起飞,只为跟学生的一个修改论文的时间约定;2015年,81岁的费业泰在病痛的折磨下,已经非常虚弱,他坚持参加了学校“学术人生”访谈活动,一再勉励年轻学生,不要害怕辛苦,要知难而进,只有不断学习,勇于走向前沿才能不断攀升……

  “除了科学上的误差理论,我深得费老师真传的,是人生的误差理论。 ”学生石照耀还记得读书时与费老师研讨这一理论的情景,这是老师将科学理论在人生哲学中的应用。费业泰告诉学生们:人生中的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随机误差豁达淡定,不断减少误差、避免粗大误差、修正负系统误差、设计正系统误差。这种精神也正在一代一代传给更多更年轻的中国科学人。 在费业泰工作了60多年的合工大科技楼西南侧,有一个在全校树木种类最多、种植年代跨度最大的花果园——“桃李园”,里面的树木都是费业泰学生手植,一棵树就代表着一位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如今,桃树、李树、杏树等几十种100余棵树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春雨绵绵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陈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