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苏、皖两省秋粮收购助力农民脱贫增收 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03.01.2018  18:51

人民网北京1月3日电(何淼)“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同时,粮食收购也是助力农民脱贫和增收的重要砝码。近日,记者走访苏、皖两省多地,实地了解当地十九大后的首次秋粮收购情况。

精准服务使贫困户远离“卖粮难”

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农民脱贫、增收。江苏省盐城市粮食系统打破传统思维。由以前的只要农民种什么,粮库就收什么,变成由市场指导粮食生产,政府发布消息,明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种粮。

盐城市粮食局认真执行国家粮食局粮食生产后代检测、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要求,粮库免费为农户检测,企业优先开展代烘干服务,少量售粮可免费烘干,数量较多时则只收成本费用等。同时推陈出新,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六代”服务,增加了代供种服务,粮食部门主动为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提供或推荐优质种子进行种植,实行优种、优质、优价。“六代”服务将服务流程由粮食生产后推进到粮食生产前,形成了全产业链服务,缓解了农民卖粮难,增收难的情况。

当地粮食部门还推出特色服务,精准扶贫。对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特别是对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贫困户采取志愿者优先上门收购,当场结算的方法收粮。各种暖心举措并行,达到了帮农、护农、促农的目的。据统计,2017年水稻平均每斤比上年多卖出0.1-0.15元,仅此盐城全市贫困农户就增收1.4亿元。

农民在寿县某粮食加工企业排队售卖等外粮 何淼摄

不同于江苏省,安徽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产粮大户,帮助农民脱贫的担子无疑更重些。对此安徽省粮食局许维彬副局长这样说,“今年秋粮收购,经省政府批准,省粮食局在全国率先尝试,要求指定的粮食加工企业敞开收购等级外(五等以下)粮食,要求稻谷最低收购价不得低于1.1元/斤。往年这部分粮食流通到市场通常只有0.6-0.7元/斤,一般都会当成饲料低价处理掉,而今年企业收购后通过加工将这部分粮食再销售到市场上去。省财政将对加工企业进行补贴,稻谷收购补贴200元/吨。一方面达到促农减损的目的,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保障了散户及种粮大户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使得粮食加工企业能够保本运营,提升企业收粮积极性。今年秋粮收购实行补贴政策后,截至2018年1月2日,安徽省已收购等级外中晚籼稻27685吨。”

许维彬还介绍了安徽省另一个精准扶贫举措,“基层粮食部门采取精准服务到户的方式,在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建立48个精准扶贫示范收储点,发放扶贫收购服务手册,对贫困户建档,对于贫困户尤其是无劳动力,无经济来源,无机械生产工具的“三无”人员,我们采取主动上门一站式服务的方式,通过帮扶责任人联系工作人员带钱、带车上门收购粮食;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采取开辟粮站绿色通道的方式,随到随收,优先收购。”

家住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安丰镇石集村的段同保就是一个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他告诉记者,“以前卖粮需要排长队,现在是即到即卖,当天卖粮,次日粮款就能打入银行账户。”说起今年的新政,已年逾花甲的老汉紧紧攥着手里的扶贫收购手册激动地说道,“国家政策好啊,不拖不欠,不打白条,感谢政府。”

从源头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曾多次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安徽省“智氮”气调储粮系统 何淼摄

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追本溯源,正本清源,而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农产品,只有抓住、抓好农产品这个源头,大力推进优质粮工程建设,本着科学、绿色、环保的理念产粮、储粮,老百姓才能吃得更放心、更健康。苏、皖两省粮库利用氮气、二氧化碳实行气调储粮,向粮堆中注入惰性气体,并保证一定浓度,抑制粮食发芽霉变,使害虫无法呼吸生存。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使用磷化铝熏蒸的保存方法,采取物理方法科学储粮,从根本上杜绝了化学物残留,让老百姓能吃上绿色环保粮。

重盐碱地长出优质大米,这在以前是很难想像的,江苏省银宝集团变不可能为可能,在滩涂盐碱地上种起了有机稻。本着优选优质的原则,稻种选择了在国际优质米评比中打败了日本米力拔头筹的“南粳9108”,银宝集团还与江苏省农科院、农研所,扬州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合作,进行科学栽培种植,培育出的稻米富含维生素B1、硒、铁等成分,并申报中国好粮油项目,已通过省级鉴定。“盐田稻”在种植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规程,严守绝不使用转基因品种,绝不使用化学肥料,绝不使用化学农药,绝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四个绝不”禁令,建立种植、生产、加工全程追溯制度。让群众买的放心,吃的舒心。

信息化保障将粮食装进了“保险库”

2017年3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农业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了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建设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等十条要求。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安徽省一直致力于信息化应急体系建设,依法将应急工作做到实处,定期由省粮食局牵头,协同应急办、财政、工商、质监、交通等多部门,组织应急演练。保证在紧急突发情况下,老百姓有粮可吃,安心吃粮。

江苏省洪泽湖粮库的工作人员在操作无人机巡查库区 何淼摄

苏、皖两省粮库均安装了粮库综合管理平台系统。系统根据权限不同呈阶梯配置,即省级主管部门通过系统可实时监控全省各粮库站点情况,各市级部门可监控市、县级库点情况,层层把控。具体到某个粮库,可对粮库外场进行全景监控,对卖粮车辆进行全程录像;同时还可以对库内粮情进行监控、调节。粮库内安装了可360°旋转的红外线摄像头,24小时监控。并按库容大小安装相应数量的感应器,实时跟踪粮食虫情、温度、湿度等情况。需要时可控制粮库开窗通风、人工降温。在粮食入库过程中,能够监督工人规范作业,杜绝各种安全隐患,将粮食装进“保险库”。

淮南市实施三大工程助推粮食产业发展
一是实施粮食仓储工程。与中储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储粮淮南直属库20.粮食局
淮南市两家涉粮企业集体被命名“2017年度淮南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凤台县晶谷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先锋生产组、淮南市碗碗香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