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人大代表视察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

23.07.2014  05:01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省民生工程建设,促进惠民政策更好地落实,按照张宝顺书记、王三运省长关于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要求,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两个代表视察组,分别由朱维芳、郭万清副主任带队,于8月24日至29日,赴马鞍山、铜陵、安庆、黄山、淮北、亳州、淮南、六安等8市及所属8个县(区)就我省2011年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视察。省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60余人及部分当地市区人大代表参加了视察。视察组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召开座谈等形式,重点视察了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住房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卫生室、农村公路村村通、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等10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及往年工程类项目建后运行管理维护情况。其间共召开座谈会11场,现场察看廉租房、校舍安全工程等民生工程项目点48个,走访农村低保、大病救助、新型农民培训、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民生工程项目受益人70余名。各市对这次人大代表视察活动高度重视,都做了认真准备,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陪同视察,主持座谈会,亲自汇报。省政府有关部门视察前做了精心准备,并派负责同志全程陪同视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视察组关于视察情况的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各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民生工程建设的部署要求,上下联动、真抓实干,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调推进、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工作格局。主要体现在:

1.加强组织领导。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实施民生工程工作专题会议,张宝顺书记、王三运省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2011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并与各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市坚持把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动员部署,分解落实责任,强化协调推进。六安市实行“半月一汇报、一月一协调、一季一调度”制度,并对建设类工程项目“周巡查、旬小结、月调度”。淮北市、安庆市实行市直部门包县区、县区部门包项目等包保工作机制。淮南市召开4次市委常委会、12次市政府常务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并调整充实工作领导机构。黄山市认真签订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马鞍山市编印民生工程实施工作流程图,制定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安排表,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程期限,落实工作责任,为民生工程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加强资金保障。截至7月底,全省拨付民生工程资金338.8亿元,拨付进度达87.3%。省财政拨付中央和省级资金318.5亿元,达到年初计划的104.5%。各级财政部门牵头抓总,牢牢抓住资金这个“牛鼻子”,将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众和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2011年,六安市计划投入43.8亿元,已到位38.2亿元。亳州市实施30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35亿元,已落实36.5亿元,资金到位率104.3%。淮南市实施42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11.52亿元,已到位11.215亿元,实际拨付11.208亿元,拨付率99.94%。安庆市实施42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53.55亿元,配套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铜陵市实施48项民生工程,财政投入超过9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马鞍山市实施45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17.3亿元,拨付率79%。各地通过完善民生工程预算编制制度、建立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应急预拨机制、开展资金绩效考核等方式,严格资金管理,切实管好用好民生工程资金。

3.加强宣传引导。省委宣传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程宣传报道的通知》,在全省开展民生工程宣传月活动,并在新闻媒体中开设专栏,解读项目政策,展示实施成效。各级政府认真组织民生工程宣传月活动,积极创新宣传方式,着力提高民生工程政策知晓度和群众满意度。六安市将4月、10月定为集中宣传月,借助962345声讯电话、手机短信等新兴载体扩大宣传效果。淮北市在“两台一报”开辟民生工程巡礼等活动,发放各类宣传品200余万份。亳州市大力宣传工作推进中的先进做法和典型事例,以点带面,将民生工程不断引向深入。淮南市开展民生工程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进学校、进媒体“五进”活动,累计政策宣传80余场(次)。安庆市举办“民生杯”“党在我心中”诗歌(散文)朗诵比赛。铜陵市开展送政策、送电影、送演出“三送”活动和知识问答、问计求策、问卷调查“三问”活动。马鞍山市创新实施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责任到人的民生工程宣传包保责任制,努力把政策措施完完整整、明明白白地交给群众。

4.加强基础管理。坚持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切实抓好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加强基础管理,规范操作程序。对于资金补助类项目,严把调查摸底、审核评议、公开公布三个重要关口,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发放公平公正。对于工程类民生项目,严格执行项目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完善落实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强化质量监管,努力打造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精品工程。特别是随着一大批工程类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任务更重。各地积极整合建成项目资源,深入研究和完善工程管养机制,分别制定出台20多项管护办法,明晰工程产权,明确主体责任,落实管护资金。深入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及时摸清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科学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便民利民的工作服务机制,促进民生工程项目持久发挥效益。

5.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监督考核的保障作用,完善督促检查制度,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着力推动民生工程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淮北市目标办和政务督查室按季进行综合督查,市监察局进行重点督查和暗访,市财政局、民生办“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淮南市先后开展102次明查暗访和29次专项检查,逐月进行排序考核,严格落实责任表、进度表、排序表、会议表、宣传表“五张表”,已排序24次,通报35次。黄山市坚持调度会议制度与明查暗访活动相结合,坚持综合督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坚持社会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安庆市年初下文规定全年6次督查时间,市直各项目牵头单位经常深入县(市)区指导、督促项目早开工、早实施,市民生办定期排名通报进展情况。马鞍山市完善综合督查、专项督查、重点督查、执法监察、审计监督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以查促建。同时,各地主动接受群众和新闻媒体监督,让民生工程在“阳光”下实施。

通过强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效果良好。截至8月份,2011年33项民生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其中8项生活保障类项目扎实推进、6项教育培训类项目有序开展、7项医疗卫生类项目稳步实施、8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类项目加快进程、4项文化建设类项目完善提高。总体来看,民生工程已经成为我省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富民强省的重要举措,其组织工作越来越细,推进速度越来越快,资金投入越来越大,覆盖范围越来越宽,受益群众越来越多,社会影响越来越广,品牌效应越来越强,有力改善了民生,切实维护了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

一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注重加强困难群众生活、就业、社保等基本保障,提高保障和救助标准,想方设法扩大群众增收面,补助资金越来越多,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得到了实惠。

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在民生工程的推动下,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三是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所提高。民生工程贯彻少取多予、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针,建设重点向“三农”倾斜,涉农项目逐年增加,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和资金,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农业基础保障能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格局加速形成。

四是公共财政框架基本形成。围绕民生工程的实施,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改善民生的基本政策框架,实行的项目化管理、运用的工程化措施、坚持的滚动化发展,成为一大工作创新,有力促进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民生工程项目实施坚持阳光操作,高度重视社情民意调查反馈,切实便民利民,使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生活变化,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提高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

二、存在问题

通过视察,也发现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1.项目设立有待进一步优化。全省民生工程项目,从2007年12项到2011年33项,项目逐年增加,由于刚性约束强,部门日常工作都想挤入民生工程,项目有扩张趋势,容易造成部门利益博弈,项目的合理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论证不足,各市县发展水平和情况差异较大,还要增加一部分本地需求突出的民生工程。基层普遍反映,民生工程项目太多,重点不够突出,有些项目效果不够理想,刚性要求强,基层困难和压力较大。

2.工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视察中,少数工程类项目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如:有些保障性住房存在着明显的工程粗糙、材质偏低、工程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质量问题;由于资金缺口问题,往往只注重压低造价,质量易受影响。有的校安工程监管力度不足,工程的外观比较粗糙,看后令人堪忧;村村通道路建设质量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起砂、裂缝、部分路面厚度、宽度没达标等。上述问题尽管只是局部的,但工程类项目质量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亟待进一步提高。

3.项目运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地按照要求,制订了不少工程类项目管养办法,但仍然存在落实不到位、办法不完善等问题。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群众使用率低,水厂运行效益差,部分工程不能正常运转;保障房存在分配难、入住率低现象,有些保障房已建成一年尚未分配;村村通道路后续管理养护工作作了不少有益探索,但不够普遍,办法有待完善和进一步落实;再如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乡村医务人员收入偏低,普遍比医改前下降,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长期下去不利于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又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较低,现有补助经费与现实生活需求存在较大缺口,难以满足农村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应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提高标准。

4.项目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民生工程各项目之间以及与发展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等资源整合不够。如农家书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项目,各级各部门自行下达计划到基层,分散建设,土地、设备等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利用率较低;部分培训类项目因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培训主管部门较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且大都集中在城镇,重复建设,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突出,制约了民生工程政策效益的发挥。

5.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民生工程实施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未能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充分依靠群众、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多方筹集资金和不断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的精神,改革创新机制工作有待健全。

6.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实行分类指导、综合考评、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办法,切实把项目实施的责、权、利挂起钩来,但多部门分头操作,基层普遍反映疲惫不堪,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和名目繁多的各种民生工程的考核。针对不同地区分类指导的原则,少数民生工程项目考核指标还需进一步修改完善。如农村低保指标主要考核增幅,马鞍山、芜湖、合肥等市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处于全省前列,每年增量不小,增幅却低于其他市县,考核排名靠后,不够合理。

三、几点建议

实施民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已经成为我省推动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品牌,要坚定不移长期推进,不断改进和提高水平,进一步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1.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选择民生工程项目。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真实困难和迫切需求,在项目的提出、论证、筛选、审定等环节,通过充分发扬民主,进行科学决策。同时,还应当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情况、各个群体不同诉求统筹安排,分类确定。建议省政府适当减少民生工程项目数量,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强力推进,抓出更大成效。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丰富完善,择急、择重、择善而从;从体系建设角度,加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增强民生工程政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力戒多部门重叠抓一个项目,或者把部门常规工作也纳入民生工程。

2、加大投入,多元筹资,创新民生工程投入机制。突出政府投入的主体作用,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上来。认真改进预算编制,确保民生资金稳定增长,建立保障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全面整合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民生工程。

3.尊重民意,严格管理,着力提升民生工程质量。实施民生工程应当把尊重民意、吸纳民智、由民监督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把政策详细解读给群众,把成效真实展现给群众,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支持、监督和评议民生工程。要认真吸纳意见建议,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简化操作程序,提升服务水平。把工程类项目质量,特别是保障房和校安工程建设质量作为大事来抓,采取严格而有效措施,确保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真正把民生工程建设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4.整合资源,健全制度,完善民生工程长效机制。在高度重视已建和在建项目的监管和评估的同时,要高度关注及时解决项目投入运行后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新问题。特别是部分饮水工程不能正常运行、村村通道路的养护资金和管理措施不到位、乡村医生待遇水平不高等问题,各级政府要认真总结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加以推广,对薄弱环节切实予以加强。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真正建立长效机制。要因时因地制宜,积极抓好涉农项目整合,统一平台、统筹操作,把实施民生工程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5.加强激励,强化约束,改进科学绩效评价制度。完善目标管理,强化分类指导,加大执法监察、审计监督、财政检查力度,工作不力的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要给予大力表彰,充分调动各地工作创新和争先进位的积极性。要整合督察力量,采取联合督察、分工负责的办法深入基层、深入项目,尽量减轻基层负担。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生工程完成绩效的实际情况科学确立评价标准,既要促进落后地区工作,也要调动发达地区的积极性。

6.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民生工程是加强社会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它服务于人民群众,也要依靠人民群众,仅靠政府完全包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民生工程,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的加重,项目逐年增加,政府的财力、物力和精力有限,应当积极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组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多管齐下、从项目的选择、实施到运行,全过程、多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民生工程运作机制,积极探索新思路、谋划新举措,促进民生工程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推荐单位:财经工作委员会)

 

信息来源:安徽省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