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综合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前列

14.07.2014  11:02

    近年来,我省立足改革攻坚,突出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日前,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分别发布的《全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3》、《2013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显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我省专利综合实力首次进入全国前十。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4%。

  去年以来,我省在全面总结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把“建设创新安徽,加快转型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改革攻坚“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2013年11月,科技部复函同意“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大力支持我省全面加快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导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导的转变。 2013年,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1家、平均每天诞生1.2个,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项目实现了我省在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上零的突破,智能机器人、量子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企业愿意干,政府就支持。 ”为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我省规定,所有科技攻关项目都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实施,各项补助奖励政策直接指向企业。去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352.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2010年至2013年,我省研发投入强度在全国位次一年前进一位。 2013年,我省研发经费中使用政府部门资金82.9亿元,比2012年增长37.7%。2013年,全省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2489家,占全省的87.7%;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1254项,占全省的94.4%。

  依托骨干企业,我省研发出新能源汽车、CVT汽车变速器、1600吨数控液压机床、智能语音、重载车轮、低温余热发电、煤矿安全、大功率LED芯片、汽车覆盖件生产线成套装备等一批牵动性强的新产品新技术,涌现出奇瑞、江淮、丰原、海螺等一批创新典型。在支持龙头企业创新的同时,我省还积极搭建集成果展示、交易、转化、服务为一体的公共平台,服务中小微科技型企业。 “在这里,企业只需一门心思做研发,所有外围事务全部由园区包揽。 ”在合肥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年轻的科技创业者卞连春说。

  评论: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转型发展,创新最关键。从最初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再到创新型省份,我省创新的步伐越迈越大,领域越来越宽,内涵越来越丰富。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我省综合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前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组数据最能说明我省科技创新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再到飞速发展的过程: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我省申请前四个1万件专利分别用时14年、5年半、4年和1年零8个月,第五个1万件和第六个1万件用时9个月,而今年前5月,我省申请发明专利14652件。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比1988年增长10万多倍。

  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虽然我省在量子通信、智能语音合成与识别、光电色选、薄膜电池玻璃面板等领域已成功跻身世界科技前沿,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但也要清醒看到,还有大量企业存在着缺少核心技术、资金短缺、创新能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低、竞争力差等问题,科研院所整体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全省上下一定要凝心聚力,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大胆闯,大胆试,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之路。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技术创新不仅在于产生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要把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实施国家科技计划,努力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并能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大型企业。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省要继续以创新激发动力、增强活力,以创新支撑稳增长、促转型,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三个强省”提供不竭动力。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