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忘 精神永存——追记在抗洪抢险中牺牲的芜湖县共产党员、退伍老兵王能珍(上篇)

21.07.2016  21:29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7月21日讯 这几天,八百里皖江沿岸传诵着一个响亮的名字———王能珍。这位土生土长在芜湖县湾沚镇桃园行政村陀公村的61岁普通农民,今年7月7日在濮阳圩抗洪抢险时,两次奋不顾身潜入水底摸排险情,不幸发生意外,英勇牺牲。噩耗传来,当地百姓悲痛万分——“濮阳圩上的守护神”走了,热心肠的好人走了,永不褪色的老兵走了……只留下了一本本鲜红的党章,默默讲述着一位共产党员为理想信念坚守终身的故事。

  夏日的阳光洒在静谧的汪溪河上,微风拂过,泛起粼粼波光。岸边,凝固的红土和200多袋沙包筑起一道坚固屏障,默默守护着濮阳圩的安宁。

  然而就在十几天前,这里还是风雨交加,汪洋一片。

  6月下旬以来,芜湖市各地普降暴雨。7月1日到5日,全市累计平均降雨量471毫米,多处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平日温柔的汪溪河水位也不断暴涨,眼睁睁看着漫过圩堤,淹过人的脚踝。濮阳圩,桃园村一千多位村民、上千亩良田的守护屏障已岌岌可危。

  桃园村党总支书记梁友文:“一旦溃破将给整个工业园和1000多名群众带来灾害。濮阳圩本身就有500多亩农田,但是圩溃破就要影响到其他圩口的3000亩农田。”

  此时,远在宁波儿子家探亲的王能珍坐不住了。他从新闻上得知家乡防汛形势严峻,急得茶饭不思,每天至少打两个电话回老家,询问濮阳圩的水情。

  儿子王成元回忆说:“他在电话里跟我妈第一句话就问‘今天家里在不在下雨?外河的水涨了多少了?’我说你年纪这么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你回去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我爸说,你别看我年纪这么大,但是在水底下,年轻人一般还比不过我。因为一直以来排险都是他下去,他感觉自己有这个使命。”

  生于水乡的王能珍,和水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曾在海军服役,练就一身好水性,一口气能在水里憋上2、3分钟。凭着这身硬功夫,身为共产党员的他,过去几十年只要濮阳圩遇到险情都冲锋在第一线,摸漏洞、插篓、打桩、下外障,样样都在行。他也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濮阳圩的守护神”。

  村民袁明新:“他说我是党员,我不带头哪个带头。他就这么说的的。从83年开始发大水一直到98年、99年,我们这个圩口,只要有发水的时候就有他。”

  6月28日傍晚时分,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王能珍终于回到了日思夜盼的濮阳圩。老伴不在家,他把行李往家门口一丢,就披上雨衣顶着瓢泼大雨直奔圩堤。

  连日来,王能珍和村上20多人组成的抢险队,日夜守护着濮阳圩。累了,就靠在水边的小棚子里眯瞪一会;饿了,就吃碗泡面垫垫肚子。

  7月7日上午,在家只睡了3小时的王能珍突然接到电话——濮阳圩西南角出现管涌险情,要赶紧处置!他匆匆扒了半碗汤饭,就扛着铁锹夺门而去。

  已花甲之年的王能珍,胃部因病切除五分之四,还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大伙儿知道他身体不好,坚决不让他下水。然而,水里的3个年轻人忙活了两多小时,管涌处的漩涡却越来越大。站在岸上的王能珍凭着多年抢险经验预感不妙。他扔掉铁锹,一把脱掉上身的衬衣,一个猛子扎了下去,很快就找到管涌的位置。村民王小明:“有些人不知道的,骂他是二劲头,说你还往地下跑。实际上他是为大家着想,争取抢险。”

  此时,水深已经达到4米以上,而管涌的位置距离河堤也有4米左右。王能珍一个接着一个猛子扎下去,每一个猛子都是一次生命的冒险。连续一个多小时里,他先后潜水20多次,终于用土袋牢牢堵住了溃口。

  下午2点左右,抢险结束,筋疲力尽的王能珍准备回村稍作休息。刚走了约50米,突然发现圩堤一处斗门水面上有一个砂锅大小的漩涡。他二话没说跳进水里探摸漏洞。

  一起抢险的袁明新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说:“他摸了一下没摸到,因为有个防水布拦起来了。他出来说,我刚才钻到防水布里了。我说这里危险性比较大,你等我把船划过来你再下去。他性子急,第二个猛子又潜水下去。”

  1分钟、2分钟、3分钟……王能珍一直没有露头。大家觉得情况不妙,赶紧拽岸边的防水布。20多人一齐用力,最终从直径30厘米的溃口中将他拉上来。此时的王能珍脸色乌青,嘴巴耳朵里全是污泥。袁明新掏出手机拨打120,双手止不住地颤抖,“看到的时候人就瘫掉了,我心里不知道什么滋味,眼泪水一下就出来了。他的水性相当好,如果不是劳累过度,也许他能游上来。”

  救护车来了,但是王能珍再也没能睁开眼睛。他就这样走了,吃了一半的盒饭被衣服包裹得好好的放在岸边,还没来得及吃完。从宁波回来的9天9夜,他几乎都是在大堤上度过,还没来得及和女儿见上一面。

  女儿王志萍:“我回来两次也没找着我爸,我想我爸肯定是在圩上抗洪前险。这是我感到非常遗憾的一点,连我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我到医院的时候,我父亲躺在病床上,我摸着父亲的胳膊边哭边喊:爸爸,爸爸。我好像感觉他听到了,听到我在跟他说话,他好像还在看着我。”

  “濮阳圩上的守护神”走了。他所守护的这片土地如今河水平静,良田葱葱,人畜安宁。(安徽台记者许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