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安徽深化医改 提升群众获得感

27.05.2017  19:22

  作为全国“医改先锋”,我省成功获得世界银行医改专项贷款。日前,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批准给中国医疗卫生改革促进项目提供6亿美元贷款,专项用于帮助提高安徽、福建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助力“十三五”深化医改规划的实施。

  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敢啃硬骨头的魄力,是安徽医改赢得世界银行支持的“资本”。从2012年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到2016年率先启动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施药品耗材带量采购等重点改革领域主动出击。 5年来,安徽医改以“摸石头过河”的勇气和探索创新的魄力,承担起为全国提供医改示范样本和可复制模式的使命,不断挺进改革深水区,努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我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生数、注册护士数均位居全国后列。基于这一现状,我省医改向整合资源要效率,在全国首创县域医共体模式,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运行机制,着力打造新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2015年起,首批15个县启动“县域医共体”试点,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牵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组建医共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16年,试点增至39个。今年,再增27个县市区,全省试点县达到66个县市区,覆盖参合人口4914万人,占参合人口的96%。县域医共体的推广,给基层患者看病带来了方便和实惠。 2016年,39个试点县县内住院病人数平均增长9个百分点,县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和能力明显提升;住院病人外流现象比非试点县少5个百分点以上,住院实际补偿比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患者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过度医疗是看病贵的重要原因。我省打出“组合拳”,从顶层设计入手,从制度监管发力,全面推进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和按病种付费改革。省卫计委统一制定171个单病种临床路径规范,在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自2013年起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公开制度,向社会公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运行效率等6大类24项关键运行指标,引导患者到质量优、费用低、管理好的医院就诊,倒逼医院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2015年,在全国率先推出53种疾病不输液“负面清单”,当年全省大输液采购量同比下降15.28%。

  针对药价虚高这一顽症,我省创造性提出省级招标、医疗机构联合带量采购的办法,着力探索药品合理价格发现机制。全省16个市和十几家省级医院组成17个采购单元,通过带量采购把药品和耗材价格压下来。集中招标中标价格与政府定价相比,平均降幅达42.21%,药品带量采购在此基础上又降低约15%。2015年全省共节约药品采购费用33亿元。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我省努力推动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不断拓展医保作用空间。 2013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试点启动,2015年底实现全省所有市、县“全覆盖”,使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患者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分别提高12个和9个百分点,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大力推进“按病种付费”,病种总数达800种,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展了住院按病种付费,按病种付费病人占出院病人比例达36%,全国最多。

  安徽日报 王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