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休宁中学搬迁引起风波 为拉高房价不惜割断文脉?

02.09.2014  10:35

  昨天是开学的日子,但这个学期,百年名校休宁中学的学生却面临着搬迁。据休宁县教育部门规划,休宁中学将离开已有百年历史的万安校区,搬迁到休宁县新城区,与另一所中学海阳中学合并,原校址将成为一所初中。消息传出后,引起众多校友关注,18名知名徽州学人发出一封《保卫徽州百年文脉》的公开信。

   【风波】18名学者联名写信反对休宁中学搬迁

  休宁中学创校校长胡晋接将校址定在万安新棠已过百年。该校教育出一大批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人才,桃李满天下。8月27日,网上出现一封《保卫徽州百年文脉!保卫徽州精神家园!》的公开信,由18名徽州学人联署,是“关于审慎考虑安徽省休宁中学校园搬迁的呼吁”,在微博和黄山当地论坛上引发广泛讨论:休宁中学到底应不应该搬迁?

  公开信称,休宁中学将在年内搬迁,从原校址万安校区搬到休宁县城滨江新区,与另一所中学海阳中学合并,休宁中学的老校区将作为海阳二中(初中)的校址。众多校友“甫一听闻,心急如焚”,另建新址,无异于放弃了老校区这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公开信得到休宁中学不少校友和网友的支持。黄山市一位85岁的老校友专门发文表示支持。也有部分网友认为,教育的发展不应因循守旧,搬到新校区,提升学校的硬件水平,更有利于休宁中学的发展。

   【争议】为拉高新城区房价不惜割断百年文脉?

  日前,记者辗转联系上18名徽州学人中的几位。据介绍,这封公开信除了在网上发布外,还给休宁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寄去。

  1989年从休宁中学毕业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谢德仁接受采访时表示,休宁中学历史悠久,将休宁中学搬迁就意味着放弃该校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万安校区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将其搬走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无必然联系,特别是以教育均衡化为名,将两所学校合并,打造巨无霸式的超级中学,对于当地教育的发展是否促进还有待商榷。作为全国状元县,休宁的文脉并非地理上的名词,而是休宁中学的具体地理环境、标志性建筑及其变迁、发生于此的一代代师生故事、日久弥新的价值坚守共同组成,搬迁之举相当于打断了休宁的百年文脉。

  今年80岁高龄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程道德也是这次联署人之一,他1950年从休宁中学毕业。他认为,休宁中学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白果厅、图书馆、亥山,甚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学生们的教材,通过搬迁将学生与之分割,他百思不得其解。程道德教授认为,振兴休宁中学,应从软件上下功夫,提高师资水平,践行校训“诚毅”,通过名师言传身教,才是明智之举。

  有匿名人士表示,为了提升GDP,拉高房价,开发新城区,就动起了百年名校的主意,意欲打造“学区房”概念,地方政府如此做法,根本就没有尊重教育发展规律。

   【回应】休宁中学工作人员:百年老校区已显拥挤

  昨天,休宁中学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已经正常开学,广大师生仍在万安校区上课,按照安排,搬迁最早将于今年国庆节前后开展,最迟不会晚于元旦至寒假期间。

  该工作人员表示,休宁中学万安校区面积虽然有180亩,但加上山林面积,整个校园仍显拥挤,存在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搬迁后,休宁中学的基础设施将得到改善,因此搬迁得到该校年轻老师的支持,但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对老校区有感情,不太愿意搬迁。

   休宁县教育局:搬迁是出于大局考虑

  休宁县教育局副局长郑向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休宁县作出搬迁休宁中学的决定前经过详细论证。休宁县人大和县政协就此做过专题调研;休宁县政府、休宁县教育局也召集了休宁中学、海阳中学部分教师代表,就两校搬迁、合并一事进行座谈,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综合休宁县教育资源的布局,从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确定搬迁、合并方案。

  对于有传言表示“休宁中学的搬迁是为了救市,提高新城区房价”,郑向东表示,“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将方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当然确实会对房价产生影响,但属于客观影响,并非搬迁休宁中学的主观意愿。

  虽然没有看到18名徽州学人的联署公开信,但郑向东称,从情感上理解老校友们得知休宁中学搬迁产生的失落感。虽然休宁中学搬迁到新城区,但搬进休宁中学老校址的初中将保留休宁中学的牌子,属于休宁中学初中部。休宁中学搬迁,是从全县的大局考虑,希望老校友们理解。

    【声音】破坏历史遗存是非理性之举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认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名校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地方政府如果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将其搬迁,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校园作为很多人成功的起点和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珍贵的回忆,是精神家园之所在,将校园搬迁意味着隔断他们的记忆和精神寄托,缺少了这种精神的传承,也就隔断了文脉。不仅仅是名校搬迁问题,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大而全的建设,追求同质化的发展,将一些带有城市记忆的建筑拆掉,所谓再造新城,却丧失了城市的特色,也让许多人失去了精神家园,很多年后回头来看,就会发现得不偿失。

   【链接】

    18位“重量级”联署人

  吴象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朱自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胡其伟胡晋接先生嫡孙、青海省彩陶文化学会名誉会长

  查秉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程道德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洪德元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汪柏树黄山学院教授

  舒昌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王益军北京百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程建平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聂圣哲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

  查晓燕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

  谢德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汪延新浪网创始人、民建中央委员、新浪扬帆公益基金理事长

  汪庆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邵冬冬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吴浩外研社人文社科分社社长

  汪洋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