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文学社与海子故居:海子给予大学生的诗与远方

28.03.2016  19:47
白鲸文学社与海子故居:海子给予大学生的诗与远方 - 安庆师范学院
来源: 210.45.168.2

  “怀念一个诗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诗,何况正遇着这样一个饱满的春日!”又到了草长莺飞、阳光明媚的春天,在这样的季节里,许多热爱诗歌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海子。在安庆师范学院,就有这样一群执着而虔诚的年轻人,他们坚持22年祭奠海子故居,以吟诵诗人诗歌的朴素方式,让人们在春天里重温海子发自灵魂的声音,用22年的真诚行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诗歌理想,诠释着来自高校文学社团对诗歌的热情和坚守。

第一届校园海子诗歌节圆满落幕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From tomorrow on, I will be a happyperson。”3月26日,是海子逝世27周年的祭日。当天,在安庆怀宁查湾的海子墓前,一首双语版海子经典诗歌《春暖花开》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诗歌的朗诵者是来自中国的大学生孙燕婉和美国留学生Katie。她们都是第一次来到海子故居。而组织这次活动的正是安庆师范学院的白鲸文学社。“诗歌无国界,对海子,对诗歌的爱同样是没有国界的。”白鲸文学社社长李光耀说。
  素雅清幽的菊花、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诵、民谣吉他弹唱的《九月》、全体三分钟的鞠躬默哀,大家怀着无尽的哀思和遐想,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海子的缅怀。祭祀活动结束以后,为期6天的第一届海子诗歌节也圆满落幕。本届海子诗歌节从3月21日开始,共分为“海子诗歌文化展”“海子诗歌专场朗诵会”“海子故居行”三个部分。
  “海子故居行是我们的经典传统活动,但我们不会局限于比,今年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形式,用持续一周的时间对大家形成一个连续刺激,以求形成一种良好的大氛围,引导大家练就一双精心体味生活,善于发展美的眼睛,把更多的注意力向关注精神世界渗透。愿我们一起携手,共唤诗歌之魂灵。”即将升入大四的李光耀说。

海子对诗歌的追求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和其他第一次来海子故居的“小白鲸”不同,这是李光耀大学第10次来到这里。“翻着这些与‘海子故居行’有关的旧照片,心里真是百转千回。”对于李光耀来说,这应该是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到查湾去了,虽没有了初时的兴奋,但认真思考的东西却更多。“海子——这个无比幸运又不幸的诗人,他涵承着一个年轻人最早的诗歌梦,深重影响了我刻骨铭心的大学时光。”在李光耀心里,海子就是他诗歌的启蒙老师,“如果没有遇见他,我可能不会那么早地爱上诗歌,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懂得对一首诗或一个诗人的敬畏。”对于海子的情感,他在献给海子的五十二岁生日《无力幸福》中这样写道:他们曾无数次地抚摸过你的春天,痴情地引你向远,化油雨打湿你的弱冠之年,而你就在这雨里年复一年地,读诗,读史……
  在白鲸文学社,像李光耀这样对海子、对诗歌满怀深情的同学还有很多。这22年里,海子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白鲸人。“几乎每一个白鲸的社员都会写诗,每一个写诗的白鲸人都会受到海子的影响。”今年大一的黄森也是一个海子迷,“初二时在一本书上看到海子的诗,那时候就开始喜欢他,但对他更加深入的了解还是来到大学以后。”由于高中没有那种氛围,而在白鲸文学社,和一群热爱诗歌的人一起,黄森有了更多诗歌交流的机会和环境。“很多人写的第一首诗都是从模仿海子开始的,但我们并不会一直模仿下去,写到后来,我们都会逐渐摆脱海子的影子,去寻找自己的特色。但海子对诗歌的追求和热爱永远是我们的榜样。”白鲸文学社主编李瑞说道。
  在李瑞看来,海子的那份对诗歌的执着是很多人比不了的,而这正与白鲸文学社的理念有相通之处。“在这样一个许多人以为喧嚣的时代,倡导‘诗,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海子的诗作单纯、热情,容易吸引年轻人。其实我们都知道,埋在那个土堆下面的是海子的皮囊,我们去那儿不仅纪念海子,也想追随海子对诗歌精神的信念,感受艺术与生命浑然一体的张力。在喧嚣的当下,海子就像一声从远处飘来的马头琴,警醒着我们:为生命留一个位置,为诗歌留一个位置。”就像白鲸的宗旨“独立,纯粹,先锋”所说的一样,“独立的人,纯粹的文学,先锋的姿态。不仅限于写诗,人生亦是如此。

祭奠海子,是一种“诗性精神”的回归

     白鲸文学社每学期都会举行诗人面对面和诗歌礼拜五活动,邀请市内外著名诗人与社员们面对面交流。“前段时间获得红岩文学奖‘中国诗歌奖’的余怒老师是我们的指导老师之一,我们会一起交流当下诗歌圈内的一些动态,平时大家偶有佳作也都会拿去请老师指导,从老师那里我们形成了对诗歌全新的理解概念。”李瑞说。
  在白鲸文学社,除了这两个参与度较高、规模较大的活动,其他小规模的活动基本每周都有,另外还有一些皖江文化采风活动和社内的文学交流会。在这些活动中,透露出白鲸人高涨的创作热情和对诗歌的原始冲动。
    “在物质狂欢的时代,这种热情和冲动给人带来更多的是希望。”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江飞说。他提到,上世纪80年代高校几乎是诗意的栖居地,关乎青春的一切都凝结在诗句里。回望那时文学社团的繁荣,现在诗歌的边缘化似乎是一种常态。“但这也是一种幸运,诗人和诗歌都需要在喧嚣中沉淀,以获得真正自由。”对于诗歌的边缘化问题,江飞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诗歌是永远存在的,因为它是时代生活、社会心理的征候,只不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歌’罢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言人,他们在困顿中先知,在压抑中呐喊或高亢,或低沉,心中有‘诗和远方’的人都能听见。
    “海子早已远逝,我们每年都去海子故居,不仅仅是为了祭奠或纪念这位‘以梦为马’的诗人,也不仅仅是去探望海子日益苍老的父母,而是一种‘诗性精神’的感召与体现。”江飞说。(文/学生记者 孙燕婉  王雅楠 图/学生记者 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