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同治”在安徽今后还将大力推广

29.01.2016  17:13

2015年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在全省确立75所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管理可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同病同治”,对同样的病种进行模板式的规范治疗,让病人看病之前就弄清楚自己该吃什么药,住多长时间院,该花多少钱。那么这样的医疗模式,在我省究竟开展得如何?效果如何?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日前来到太和县进行实地调查。

问题一 能否降低医疗费用?

对于患者来说,最为关心的就是医药费用能否下降。而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就是解决“看病贵”的方法之一。

太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正侠在接受采访时称,以脑梗死为例,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前,每个病人花的钱都不一样,有的八千,有的上万,平均花费是7500元。2015年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病人平均花费降到了5300元,病情轻的少花钱,病情重的多花一点。

问题二 能否让等待病床不再久?

急等住院却等不到病床正是“看病难”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大家都按规矩来。只要入径后,就要按照路径文本上规定的程序来进行规范治疗,以往那些无效的住院治疗时间得到压缩。”

太和县人民医院肝胆内科主任张常亚告诉记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肝胆内科患者的平均费用下降了17%,住院日8.5天,比以前少了2.1天。

“病床的利用率高了,病人来了就能住上院,至少也是减少了等待病床的时间。”

问题三 能否化解医患纠纷?

“临床路径还有个优点就是让医患纠纷明显下降。在给患者治疗的同时,我们的医生也会把该病种的治疗路径文本给患者了解。知道什么时间自己该做什么检查、吊什么水、吃什么药。有的患者到最后甚至比医务工作者还清楚。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怎么治疗后,参与到治疗中,对医生的信任度大大提高。医患纠纷少了许多,2015年太和县人民医院的医疗纠纷赔款只有124万多元,只占2014年的一半。而这其中,没有一例赔款来自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

太和县人民医院院长唐廷玺表示,再就是以往很多医患纠纷源于医疗费用,临床路径管理后,费用清单明明白白,而且比以前更低,自然少了纠纷。

问题四 入径是强制行为吗?患者不同意咋办?

如果有的患者觉得自己身体很棒,住院几天就能康复,无须按照临床路径管理的模式治疗。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何处理?

唐廷玺说:“我们在诊断时,碰到符合条件的患者,会给患者开具《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建议他们按照临床路径管理来进行住院治疗。需要经过患者同意签字确认,如果患者不同意,我们则按常规模式进行治疗。”

问题五 会不会加重医务人员负担?

住院天数下降了,病床轮转速度加快,患者人次必然也会大幅上升。如此一来,是否会加重医务人员的负担?

张常亚表示,医务人员的负担没有加重。“过去,我们开具住院医嘱,很多内容都要一句一句地在电脑上敲打出来,一个患者住院,平均要花费一个医生45分钟的时间。而现在,只要根据路径文本上的对应选项进行打钩选择,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平均耗时缩短了30分钟之多。”

“我觉得临床路径管理对年轻医生的成长锻炼也很有用,我会告诉病人这个病专家给你这么治,我也是给你这么治。”神经内科医生王伟说道。

问题六 临床路径今后还会如何推广?

临床路径管理是科学合理施治、控制医药费用的一种好办法。安徽省卫生计生委自2014年起选择宁国市、天长市、太和县、怀宁县、桐城市和庐江县开展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示范创建工作。2015年9月在总结6所医院示范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做好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推广工作的通知》,在全省75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区)全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要求在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单病种付费等方面有所突破,单病种付费中节约的费用,原则上按照不低于60%的比例奖励给医务人员。

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李家龙告诉记者,根据时间表,2016年各县级医院要在50个病种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临床路径范围,到年底实施病种不少于80种;到2017年年底,力争实现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县级医院70%的出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陈旭 记者 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