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法院动真格 老赖纷纷被降服

17.12.2014  17:47
 

  “执行难”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也是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的顽疾。长期以来,一些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采取各种手段,通过转移、隐匿财产,假离婚,假破产,虚假诉讼等方式规避法院执行,这群人就是人们口中的“老赖”。近日,界首市人民法院掀起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风暴,采取有效地强制执行措施,迫使“老赖”们履行法定义务。

  案例1:清晨6点“老赖”家中被擒

  2011年12月24日,张某在李某开办的包装厂打工,期间,因车间防护措施不到位至张某受伤致残。事故发生后,双方协商达成工伤赔偿协议,由李某赔偿张某人民币22万元。协议签订后,李某支付了8万元赔偿款后,14万元余款不予支付,张某多次催要无果后诉至法院,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支付给张某赔偿款14万元。

  判决书生效后,李某仍迟迟不肯支付给张某赔偿款,界首法院执行法官多次上门做工作,李某表示自己就是没钱,之后干脆避而不见。

  2014年12月8日清晨6点,执行法官清晨出击,来到被执行人李某家中,把正在酣睡的“老赖”李某从被窝里揪出来。“求你们别拘留我,我现在就还钱。”面露惧色的李某说。当日上午,李某足额支付了赔偿款。

  案例2:“老赖”逃避执行妻子名下存款被扣划

  2010年10月,被告吴某主动找到原告徐某合伙做生意,约定各出资一半,后因生意不景气两人终止合伙经商意向。2012年6月12日,原、被告结算账目时被告吴某欠原告徐某6.9万元。后原告徐某向被告吴某多次催要欠款无果诉至法院,法院依法支持了原告徐某的诉求。判决生效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被告吴某拒不履行法律义务,为逃避执行将财产转移。执行法官锲而不舍地寻觅被执行人吴某可供执行财产,后来在该市某银行查询到了被执行人吴某妻子的银行存款,及时冻结、扣划,该案顺利执结。

  案例3:碍于情面“老赖”主动还款

  原告段某从事废旧塑料颗粒加工业务,被告陈某从事废旧塑料买卖业务。2013年11月12日,被告陈某告知原告自己有一车废旧塑料,价款为4万元,要求原告将购货款转入其账户后方能将该批货物发送给原告。原告按照被告的要求将4万元货款按时汇给了被告指定的银行账户,被告却背信弃义没有将货物发送给原告。原告要求被告退款无果引发诉讼,法院依法判令被告返还给原告购货款4万元。判决书生效后,被告不予退款。案件进入执行程序,被执行人为逃避执行,东躲西藏,与执行法官玩起“藏猫猫”。执行法官在查找被执行人踪迹和可供执行财产无果的情况下,发出悬赏执行公告。果然,这一招非常奏效,就在法院的悬赏公告发出的次日,被执行人怀揣着4万元现金来到法院缴纳了执行款。原来,被执行人的儿子近日就要定亲,怕未来的的亲家认为他缺乏诚信而使儿子婚事告吹,他碍于情面才主动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