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田营镇:绳网编织致富梦

19.09.2017  12:12

    安徽新闻网(www.ahnews.org)讯:界首市田营镇李相村是2015年省级美丽乡村,以扎实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基础,成为全镇环境综合整治与经济双赢的示范村。在这个人口约1200人的村子里,有两种支柱型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一个是米花糖产业,另一个就是绳网加工。用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外出打工的都去卖米花球了,在家的就专心编织绳网挣钱。”

   拨浪鼓摇出新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的李相村,苦于没有带头人,所以老百姓大多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1980年前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兴起,带动全国掀起了“鸡毛换糖,摇着拨浪鼓走天下”的浪潮。“那时我刚刚参军退伍,退伍费就剩下60块钱,家里五口人就指着我吃饭。种了两年地发现这样下去根本不能解决生活困境,于是我挑起了担子出去摇拨浪鼓换鞋底。”李相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军回忆到。

  走街串巷,担子里放着老百姓常用的针头线脑和小物件,“嘭嘭咚咚”的拨浪鼓声,常常吸引很多人前来换东西。李连军的绳网加工产业就是从那时开始起步的。

   一根绳网走天下

  针线换鞋底,鞋底换绳网,绳网换来真金白银。1987年,李连军看准了时机,放弃家里的一亩二分地,独自一人开始背着样绳外出推销。“我最远去过甘肃、新疆、东北,总之长江以北的地区我都推销过我们的绳网,那时候火车不畅通,一去就是半个月,回来就继续加工,再接着出去推销。”拨浪鼓里摇出来的新产业,让常年种地的村里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1995年开始,李连军的绳网签下了多个订单,主要用于铁路运输方面。按照质量和标准,铁路运输大多使用的是大网眼的手工编织绳,机器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因此,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人手的不足,李连军开始在本村建立小型厂房,就地找到村里没有外出的老百姓一起加工,然后打捆外销。塑料绳、麻绳、手工绳网等不同类型被销往全国各地,李连军也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能人。

   打出村级特色名片

  “从老李开始干绳网这个行业,我和媳妇就给他编织加工,这个不难,一学就会,我们平时既能照顾孙子,也能挣钱,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今年60多岁的李泽田乐呵呵的告诉笔者。据悉,在李相村像李泽田这样的加工户大约有30户,以年龄大的村民为主,一人一天能够编织14——15个绳,收入50——60元。

  如今,李连军与大黄镇鸭王村的塑料绳网厂签订了入股合同,定期购入原材料,结合订单需求进行加工外销,保障了村里的手工编织户源源不断的材料供应,既带动群众念起了致富经,也为村级发展打出了一张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