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专业合作社破解农村水利管护难

15.05.2015  19:26

  本报讯 4月25日,记者来到界首市任寨乡,只见刚刚清淤的沟渠水质清澈,新修的机井蓄水充沛,灌溉管网伸向田间地头,已经出穗麦头在风中摇曳,透露出丰收的喜悦……

 

“这两年,农作物长势一直这么喜人,得益于乡里建立健全的小型农田水利管护体系。”同行的任寨乡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这多亏了祥雨水利设施管理合作社管护沟渠,确保了全乡2.77万亩农作物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

 

“之所以成立这个合作社,是被农村时势所逼。”任寨乡水利站站长、祥雨水利设施管理合作社负责人张志平告诉记者,以往,农村很多群众对水利工程保护意识不强,建好的水利设施由于管理人员有限、管理经费不足,形成了“建时容易管护难”尴尬局面,水利工程被毁损、废弃现象普遍,不仅浪费国家财产,群众又怨声载道。

 

据张志平介绍,1995年前后,仅任寨乡就利用上级水利项目建成200多眼机井,已被人为破坏废弃100多眼,毁损率达50%以上。

 

基于此,自2013年8月,任寨乡改革小型水利管护机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组织成立了祥雨水利设施管理合作社,并与任寨乡政府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将界首市为任寨乡修建了大中沟、沟渠、机井等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乡内所有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权及管护责任移交给合作社。

 

同时,乡里并按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要求,依托祥雨水利设施管理合作社,对任寨乡境内小型水利工程开展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和管护责任书“两证一书”发放试点工作,并于2014年10月完成了境内小型水利工程的“两证一书”发放。

 

当年,合作社建立理事会、监理会、资产财务管理等七项工作制度,注册工商营业执照,明确了合作社的管护水利工程、做好农田水利规划和防汛抗旱服务等职责范围。并建设了仓库,管理房等办公场所,吸引合作社社员63人,技术管理人员16人,仓库保管员2名,管护抗旱机具设备30套,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有机井342眼,桥涵242座,大中沟5条,小沟69条,节制闸2座,半自动喷灌0.3万亩。

 

 

  “管好水利设施,关键靠人、靠钱;为此,我们广泛发动种粮大户、村干部、技术能手加入合作社,由他们提供抗旱机具、抗旱劳务和技术服务,微利收取服务费作为管护经费,  除此之外,界首市财政每年确定拨付合作社奖补资金10万元,用于合作社经费开支,解决了有人管事、有钱干事的问题。”张志平说,

 

在该市马湖村,记者见到村级水管员马宗波时,他正在检查一处半自动机井出水情况。随着他手持一张电子智能卡槽里一插,身旁不远处出水口就喷出股股清泉。“我的职责是精心养护,经常巡查,损毁及时修复,并定期试井,确保水畅其流。”

为加强合社会社员的管理,在管理体系上,成立了由村干部、村级水管员、社员组成的管护队伍,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管护目标,加强督查考核。并在管护区内立牌公示,做到任务明确。走访当日,笔者时常看到,村主干道两侧关于保护水利设施的标语,每块水利管理区里建有一个管护牌,上面写着村级水管员姓名和联系方式。为提高管护人员的积极性,合作社结合实际,对机井管护良好的小机井、半自动化机井(农水项目实施的每眼投资万元建设的打井及配套灌溉机械)每年50元、400元奖金鼓励。

 

合作社对于水利设施良好保护,让群众得到了方便和实惠。马湖村50多岁的马伟高兴地告诉说:“现在,再也不愁旱时没井、没水了。”马伟去年在秋季遇旱时,他通过半自动化机井,他对8多亩地玉米及时灌溉,收获时,亩均增产100多斤。

 

任寨乡负责人介绍,去年秋季抗旱中,合作社出动机械25台(套),累计浇灌面积7000多亩。由于设备是政府买的,合作社提供抗旱服务时,只向农户收取燃油费,每亩地15元左右,不仅群众浇水费用比市场价低一半,而且群众增收80余万元。

 

界首市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任寨乡把水利设给交给社会合作社管护,破解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的难题,实现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有效保障了集体资产不损坏、不流失,确保了农村水利工程常效发挥效益。”(  特约记者陈振强本报记者季思华)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