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畅通黄金水道 全力推进开放发展

18.11.2015  06:59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内河水运被摆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位置。我省积极抢抓这一机遇,依托皖江黄金水道,全力推进港口航道建设,促进内河水运和通关一体化、贸易便利化协同发展,不断巩固全国内河水运大省的地位。

  在“十二五”即将收官之际,全省内河水运正在奋力扬帆驶入“新航程”:水运“一号工程”芜申运河正在全力进行收尾阶段的施工,确保今年内建成通航,这将使皖货“出海”较目前缩短近百公里航程。来自全省最大港口——芜湖港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皖货出海步伐正在加快:截至10月底,芜湖港年内完成吞吐量已达40万箱,同比增长20%。 水运是发展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的枢纽环节,不仅具有低排放、大运量的优势,更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期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引领下,我省将进一步加快内河水运强省建设,以内河水运的大跨越推动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以水运强省建设支撑经济强省建设,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港航建设:开创“皖江模式”升级“两干三支”

  “十二五”以来,我省大力实施“航运跨越发展工程”,以港口、航道为重点,规划投资240亿元,谋求水运建设取得全面突破。截至今年10月底,已累计完成水运投资220亿元,占规划投资总额的92%,是“十一五”期间91亿元总投资的两倍多。

  “十二五”全省水运建设的最突出成就是由长江、淮河和芜申运河、合裕线、沙颍河航道构成的全省“两干三支”航道网络,重点整治工程基本完工,构建起全省高等级航道网的主骨架。在港口建设上,马鞍山郑蒲港区一期、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等重点港口项目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我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载体。

  皖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的历史性突破,是“十二五”全省内河水运发展的重要亮点。省交通运输厅与长江航务管理局,会同沿江5市人民政府开创“皖江合作模式”,截至2014年底,共开通5段公用支汊航道,合计里程87.5公里;长江干线航道芜湖以下段维护水深逐步提高至枯水期9米、洪水期10.5米,芜湖至安庆段维护水深提高至枯水期6米、洪水期8米,使3万吨级海轮到芜湖、万吨级海轮可以直抵安庆。 水运建设的全面提速,进一步强化了我省内河水运大省的地位。截至2014年底,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613公里,通航里程5729公里,分别位居全国第七和第八位,七级以上等级航道通航里程5140公里,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拥有营运船舶2.95万余艘、3680万载重吨,船员人数约12万,均居全国第一。

   发展动力:推进改革释放红利市场主体迸发活力

  港口航道建设的全面提速,水运大省优势的巩固扩大,得益于我省不断深化内河水运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持续释放的改革红利,为内河水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06年,我省以原国有港航优良资产为资本,组建了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积极拓宽筹融资渠道,最大限度地盘活了港航存量资产,放大政府资金和国有资产的投融资能力,初步解决了内河水运建设重点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该公司运营8年来,争取交通运输部和我省投入40亿元,银行信贷70亿元,吸引市、县及社会各界投入20亿元,累计建设水运重点工程25个,总投资140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15个,完成投资80亿元,并申请使用世行、亚行贷款用于沙颍河等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得到了交通运输部充分肯定。

  为保障水运公益项目建设,我省采取“省市共建”模式,国家和省规划的干线航道网项目以省属企业投资为主,一般航道项目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我们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港口码头建设与经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向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全面放开港口建设领域,使我省港口投入逐年加大,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工程质量明显提升。

  2013年,为破解水运发展体制障碍,我省实施了全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市以下垂直管理的“条块结合”模式,有效解决了存在多年的水运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统一等问题。两年多来,地方政府对水运发展和水上交通安全的关注度明显提升,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改革的正效应得到持续发挥。与此同时,为深化海事港航领域的简政放权改革,共梳理权力项目114大项,下放冻结68项(包含处罚及其他权力部分下放项目),清理比率为59.6%。对保留项目进行流程再造,办理期限压缩为10个工作日,仅为法定期限的一半;成立省局行政许可审批委员会,对行政许可项目和前置审查事项,进行集中统一审批,使行政审批更加公正、有效。 向下放权、向社会放权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十二五”期间,我省港口和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7%和36.2%。2014年,全省完成内河水运货运量10.9亿吨,居全国第一,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38亿吨,居全国内河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76.42万标箱,居全国内河第五位。内河水运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前景展望:建“一纵两横”大通道筑开放经济大平台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下,随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内河水运发展面临全新的形势和目标。目前,省交通运输厅正在制订《关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初步考虑在统筹航道网络与集疏运体系建设、引导港口和岸线资源整合、协调临港经济和水运服务发展、坚持建管养和安全并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促进结构优化、强化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保障6个方面,进一步明确相关支持政策,力求水运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从“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转变。

  在航道建设上,“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加快建设引江济淮航运工程,与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形成新的南北向水运大通道,同时积极推进长江航道整治,实现长江安庆以下维护水深常年不低于7米,加快淮河干线航道治理工程,努力形成以“一纵两横”为主骨架、干支连通的航道网络。

  在港口建设上,我省将以打造芜(湖)马(鞍山)区域性航运枢纽、合肥江淮航运枢纽、蚌埠淮河航运枢纽为核心任务,建设布局合理的港口群,到2020年底,全省港口通过能力达7亿吨,集装箱码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280万标箱。 为充分放大内河水运对开放经济的基础承载作用,我省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开展江海联运工程,打造示范航线,积极推进通关一体化、贸易便利化,加快融入全球航运网络,构筑以大水运支撑大开放的新平台,加快将我省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经济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