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售假“后门”为何难堵 连带责任亟待明确

05.08.2014  05:08

  近期,淘宝、京东、聚美优品等众多电商平台均身陷“假货门”,由此暴露出电商行业快速扩张过程中的“短板”所在:不仅缺少对在线商家经营资质、商品品质的必要管控,更可能存在与制假售假的无良商家暗通款曲、共同渔利的“放水”行为,“他律”和“自律”均存在瑕疵——

  上周,腾讯科技网站发表了一则深度暗访调查报道,掀开了电商平台销售假货的“冰山一角”:一家名为“祥鹏恒业”的公司通过伪造品牌授权书和报关单等文件,向多家电商平台销售假冒服装和手表,涉及公司包括聚美优品、京东、亚马逊中国、1号店等诸多知名电商平台。特别是,刚刚意气风发从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归来的聚美优品和京东,“庆功酒”才喝完,就被曝光平台售卖奢侈品假货,两家公司随后发表声明致歉,表示关闭涉假店铺、无条件退货。

  小公司“玩转”电商平台

  类似于“祥鹏恒业”这样的小型贸易公司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假货,但因为“人气旺”,电商平台对他们“睁只眼闭只眼”

  一家叫“祥鹏恒业”的贸易公司在聚美优品等电商渠道销售从全国各地发来的价格低廉的高仿假冒奢侈品,这些奢侈品牌包括阿玛尼、Burberry等国际著名品牌,祥鹏恒业还能提供这些国际大牌的授权书,甚至“海外购”产品海关关单,不过这些都是祥鹏恒业通过扫描其他公司授权文件、用PS软件伪造的。作为一家不大的公司,祥鹏恒业在几乎所有知名电商平台都有销售渠道,除了聚美优品外,还包括亚马逊、国美在线、1号店等,另外走秀网、拉手、美团也都与其有过合作。

  事发后,聚美优品等电商立即将祥鹏恒业的所有产品下线,并承诺消费者将无条件退换货。聚美优品回应称,已经关闭这家名为“祥鹏恒业”的店铺,并将所有商品从第三方平台紧急下架停止发售。

  又据调查,大量类似祥鹏恒业这样的小型贸易公司存在于各大电商平台中,它们公然售假,知名电商平台已经成为大量假货尤其是奢侈品假货的重要集散地。而因为价格低廉,这些售奢侈品假货的电商平台人气很旺,知情人透露,祥鹏恒业负责人高鹏私下曾表示,如果不是因为有关“网购7日内无理由退货”的条款,公司的销售额会翻上一番。

  对于收到商品后对品质有疑义的消费者,祥鹏恒业对于7天之内购买的只能按照相关规定给予退货,但对于购买超过7天的商品则一律不予退货。以祥鹏恒业销售的Burberry假表为例,当顾客怀疑表是假货的时候,客服人员则会要求其出示品牌专柜所给出的假货证明,才予以退换货。一名顾客因自己买到的表与专柜同一款表样式有区别而产生质疑,客服人员则临时商量出了“不是同一批次生产,所以不一样”的答复。据统计,祥鹏恒业今年上半年共处理了近3000笔退换货申请,而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名表”的质量问题所致,“指针掉了”“时间不准”“表带断裂”“进水”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几个退货原因。

  事实上,电商平台售假的新闻在近年来不绝于耳。此次事件的一大“主角”——聚美优品,在上市之前就曾因为货源管控备受质疑。此次“假货门”事件曝光后,业内对聚美优品的质疑声再度响起,尽管聚美方面做出了快速回应,但聚美的信誉将因此次事件而受到冲击。

  @哓哓林:在聚美上买的化妆品,发现有问题,联系客服得到的答复是“超过了30天不能退”,反馈给售后部门,他们却让我去医院进行检查,看是否对皮肤有伤害,还要去国家权威机构进行鉴定。借口多得离谱,谎话说得可笑。

  @张颖Angelazoe:不是说假货要赔偿吗?真正发现假的要赔偿时,又推诿了……没有诚信还能做多久?

  售假“灰色地带”如何滋长

  电商平台不作为,再加上网上售假违法成本较低,使得售假行为呈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此次电商“假货门”,一家主流电商平台的渠道管理人士从消费者、电商渠道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假货门”层出不穷的原因。

  首先,对“名牌”趋之若骛的消费需求,是电商渠道假货泛滥的一大原因。目前,部分消费者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作祟,刺激了中国大量奢侈品消费需求,价格因素导致消费者涌向了电商渠道购买奢侈品。而不法商家正是利用了部分消费者的不良心理和电商渠道的便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假冒产品的销售。

  第二,品牌商不直接供货,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目前奢侈品品牌在国内销售,一般都经过国内的代理商,如果直接进行在线销售就侵犯了代理商的利益。所以国内的奢侈品销售,线下销售仍占据着巨大部分。因此,电商平台和消费者在选择供货商时,就很有可能被不法商家所欺骗。

  第三,电商平台的不作为,助长了假货泛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吸引消费者,部分电商平台,在选择供应商和进驻商家时,就会放松检验。事实上,即便不知道品牌商是否进行了授权,第三方的商品有没有假货,电商平台只需打几个电话、做几次检验确认就能一目了然。但对于部分电商平台而言,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对平台上商家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后,网络售假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也是导致假货现象的原因之一。目前,对于绝大多数的无品牌授权、通过自营渠道销售奢侈品的电商,国内并没有相关法律约束。一旦发现销售侵权商品、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经营行为,工商部门只能依据《产品质量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查处,处罚力度非常有限。对于平台上第三方商家售假,电商网站通常的处罚也只是关闭网店了事。因此,仍有不少商家为了利润铤而走险。

  @王冠:知名品牌的影响力与国民消费水平增长过程中日渐苏醒的虚荣心“一见钟情”,但真品相对昂贵的价格又让很多消费者无法承担。这时候,假货以真货之名,通过折扣的销售方式来占领这块介于虚荣心与购买力之间的巨大空白市场,则是再顺利不过的事情。

  @IT时代周刊:电商平台审查上的漏洞是假货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问题应该从商品的问题上来解决而非只注重商家的资质。在利益面前,你永远无法保证商家不会做不合乎道义的事。

  电商连带责任亟待明确

  一旦出现售假行为,不仅要追究售假者的责任,还要追究电商平台的责任,就会迫使电商平台把好“渠道关”,遏制售假之风

  电商平台“假货”问题,集中于两方面,一是无法拿到渠道授权的产品,产品本身“真假”无法判定;另一方面就是开放平台,开放平台接受的是商家入驻,对供应商的审核主要是样品和资质,能够获得的信息很少,出现问题基本都是通过售后来解决;加之电商平台审核体制不健全、信息不全面,造成对供应商的管控形式大于实质,更多的是一种规避法律风险的手段,这其实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除此之外,部分电商平台有故意“放水”的嫌疑,特别是针对某些无法获得授权的产品,比如奢侈品,为了丰富产品体系,博得消费者眼球和短期的销售利益,放松对供应商的审核,致使假货、水货泛滥。

  在自营加平台双重模式下,任何一种业态也不能彻底规避假货问题,只是现在的体制弱化了电商平台的职责。即使是发挥平台功能,电商企业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提供产品展示的作用,企业也要对所销售的产品质量负责,在出现质量问题后,首先应该负责的应该是电商平台,电商平台必须按照相应的规则对消费者提供相关赔付责任,电商平台可以根据合同的规则再去从供应商处追责,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对电商平台和企业进行双重处罚,通过消费者赔付和监管处罚对电商平台形成约束力,促使电商平台更加严格地审查供应商,真正将用户放在第一位,这样也能降低电商平台故意“放水”的概率。

  客观来看,就目前诚信状况而言,电商平台彻底避免假货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交易的各方首先要做的就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电商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

  有专家认为,要杜绝电商平台上的假货,就必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电商平台需要承担的连带责任。一旦出现售假行为,不仅要追究售假者的责任,还要追究电商平台的责任,这样就会迫使电商平台把好渠道关,减少造假、售假现象的出现。

  @李易:一些大型电商平台出了问题,习惯上把责任推向第三方商家。其实问题往往没那么简单,非自营商家售假行为,很可能是这些电商平台在背后有意纵容的。店家在平台的掩护下,与其共同获利。

  @侯云龙: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聚美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对在线销售的假货并不负法律责任。事件曝光后,聚美等平台只需在第一时间表示为用户更换货物,对涉事方进行严查,就可以摆脱相应的责任。既没有相关执法部门对聚美等电商平台进行调查,也没有消费者对其提出法律诉讼。这样宽松的环境,使得第三方电商平台几乎不用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因此自身并没有严查假冒货品销售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