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抚慰心灵 涵养乡村文明
今年5月5日至12日,安徽省肥东县举办了8场名为“幸福肥东·文化惠民”的广场文艺演出,90%的节目由乡镇、村(社区)草根演员和民间艺人演出,每场观众达万人左右。
草根文艺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肥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高彬的回答是:现在的娱乐方式比以前多了,但群体性活动很少,像广场文艺演出这种活动,恰恰是农民喜欢的能够进行情感交流的群体性活动;另外一个原因是,草根文艺对上了农民的胃口,他们爱演、爱看。
文化抚慰心灵
肥东县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全民文化月”活动,在今年春季的一个月中,给全县331个行政村各送了一场不少于100分钟的文艺演出,共演出节目5000余个,有近60万群众受惠。
“全民文化月”活动亮点多多。一是上下互动,村民对节目有一定的选择权。总有几个节目给每个村量身定制,反映的是本村的人与事。二是千余名农民演员、民间艺人和文化志愿者在“全民文化月”中大显身手。撮镇镇长乐社区农民王文权、王其纯自编自演的小品《老两口上春晚》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和朴实传神的表演反映了农村巨变和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大受欢迎,演遍了半个肥东县。古城镇农民王信德是个二胡高手,他说这一生的爱好现在终于能派上用场了。文化志愿者、庐剧迷杨丽琴说,“全民文化月”使自己有了酣畅淋漓、尽情表演庐剧的机会。
送戏进村活动对农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文化抚慰心灵的作用显而易见。长临河镇星光社区70岁的瞿林东说,他的3个孩子都在外打工,村里极少有集体活动,平时的娱乐就是看看电视。一有集体活动,比如说看戏,那就像是过节一样。长临河镇庐剧迷张大妈说:“儿子几年前给我买了好多庐剧碟片,都看了几十遍了,现在听说送来的节目中有庐剧,我们几个庐剧迷都来了精神,大家一起看戏那多得劲儿。”
“种”文化关键要种活
乡村文化活动常态化,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这有赖于送文化和“种”文化的结合。肥东县文广新局局长梁建文说,发展乡村文化的难点在于“种”文化,要大面积“种”,而且要种活,这才是关键。
肥东县组建了拥有560人的“文化志愿者服务支队”,分布于县城和20个乡(镇)及部分村庄,近600名文化志愿者就是全县群文活动的一支野战军。一有活动,他们就跑遍全县乡村,在辅导、组织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肥东县文联在安徽率先成立20个乡镇和130余个村级文联,乡村文联将分散于各个村落的文艺积极分子组织起来,成立各种民间文艺演出队和书画摄影队伍。肥东县现有乡村业余文艺演出团体100余个、民间剧团8家,而广场舞蹈队村村皆有,群众文艺活动成遍地开花之势。2013年,肥东县举办首届“十佳民间艺人”评选,10位长年活跃于乡村的民间艺人当选,这为全县近200名民间艺人地位的提升和专长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撮镇镇长乐社区原书记丁传香告诉记者,该社区有10余支业余文艺团队,自2013年春节连续举办的农民春晚节目全部由业余文艺团队自编自演,每次都能吸引上千名居民观看。该镇撮西社区也有多个业余文体队伍,其中“农民十八乐坊”已经坚持近10年,他们每周坚持排练两次节目,经常为社区群众演出。
文化涵养乡村文明
美好乡村不能仅有表面之美,也应有内在之美——文化之美。肥东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实施 “十个一”工程,利用传统的与当下的、有形的与无形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形态,彰显乡村文脉,陶冶村民精神,涵养乡村文明。在文化思想的观照下,包拯、余厥等历史人物被广泛颂扬,新创的包公戏《包公斩》、《审米箩》和《峡砚清风》在全县城乡上演。晚清重臣李鸿章和淮军的故事被再次挖掘。位于瑶岗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也得到浓墨重彩的宣传。被誉为当代乡贤的“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陈万霞、“全国最美孝心少年”陈冲以及200多名乡镇道德模范和1300多名村级道德模范的事迹被印成年画在全县张贴。各种样式的文艺创作蓬勃开展,全面讲述民风民俗的“乡风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发行,肥东门歌、民歌、庐剧、鼓书、国家级非遗洋蛇灯等得到政府扶持,乡村文艺舞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撮镇镇撮西社区副主任丁立说,县领导把当前强力推进的文化建设称作乡村文化复兴,我们基层干部感受到文化带来的效果是,农村互敬互爱的多了,吵嘴捣蛋的少了;吹拉弹唱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崇尚科学知识的多了,沉迷于封建迷信的少了。(乔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