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云端】挤在云端还是回归土地

02.11.2014  12:02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 是挤上闹市区状若蜂衙的摩天大楼, 睡在云端?还是远离喧嚣住在城郊的别墅里, 更好地亲近土地?

某种程度上, 这是大城市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有人对睡在云端甘之如饴; 有的人土地情结愈发强烈, 难以安于现状。

挤在云端

“从着火的房子里跳出来怎么会有事呢?” 马撒依人不懂9·11时纽约人的悲伤, 因为这个生活在肯尼亚沙漠深处的小游牧部落从来没有见过高于一层的房子。可当他们从部落走出去到美国学习的留学生处听闻到9·11的真相时, 他们决定向美国政府赠送14头牛表示哀悼。在当地, 14头牛是一笔很大的财产。

做一个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的马撒依人, 和做一个看遍世间繁华的纽约人, 究竟谁更幸福?也许, 谁也说不清楚, 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 睡在云端, 很多时候, 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是被挤上了云端。还是回到合肥吧。今年7月, 合肥市政务区一块土地卖了8个多亿。总价不高, 但单价却达990万元/亩。折算成平方米, 就是15000元/㎡。这样的地价, 如果盖成多层, 譬如容积率1.2左右, 房子对外卖12500元/㎡, 只够付地钱。而此时周边住宅对外销售的单价也就每平方米1万元左右。让开发商亏本卖?想都不要想。 所以, 为了让房价更能让普通民众接受, 房子只能盖高一些。

作为一种不可复制资源, 土地总是稀缺的, 尤其在一座城市的核心区。于是, 住宅楼就这样越来越高。

两难选择

正如任何一枚硬币都存在两面一样, 睡在云端亦是如此。

好处不言而喻, 它意味着更接近城市的核心: 更接近优质的现代教育资源, 更接近好的就业机会, 更接近优质的医疗服务, 甚至在休闲娱乐、 购物餐饮等方面都先人一步。这些好处, 在开发商的楼盘广告中随处可见。

但睡在云端也意味着很大的牺牲。譬如噪音, 传统观点认为, 楼层高了,会很安静, 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有共振。还有灰霾, 还有更加复杂微妙的邻里关系, 还有停电下的种种不便……

其实这些也许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 住在摩天大楼式的住宅里,必须学会承受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的种种孤独, 没有泥土, 没有院落, 也少有绿色——而很多中国人骨子里都有浓厚的土地和院落情结。

胖, 曾经是中世纪欧洲贵族阶层的特权——他们有机会在粮食匮乏的时代获得更多的食物让自己变得孔武有力, 而如今胖却成了很多普通市民共同的心病: 为了某种口腹之欲, 却不得不承受脂肪堆积后带来的不便。这个典故, 放到摩天大楼身上, 似乎也颇为贴切。

土地情结

当我还是小孩子时, 村里鲜有楼房。偶尔一两户殷实人家会建有木质的阁楼, 对孩子们来说, 那是一个充满神秘和诱惑的空间所在。住上楼房也成了孩子们当时最大的梦想。

可这些年我住进了楼房, 从三层的教学楼到17层的写字楼, 从29层的旋转餐厅到35层的摩天住宅, 却发现二十年来心中挥之不去的还是老家那个的小平房——有水有树有院落。

何谓幸福?就是有些钱, 还得有块土地。一个 “幸” 字, 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人深重的土地情结。显然摩天大楼式的住宅做不到这一点, 低密度的花园洋房、 大平层, 乃至山水别墅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城镇化方兴未艾的当下, 土地还是云端?在详尽地权衡之后, 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云端——为了城镇化初期的机会和资源, 不得不委屈自己隐藏灵魂深处的情感诉求。

但这种状态注定不会是永恒。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教授前几天透露, 过去十年, 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8%, 而同期吸纳的人口只增长了4%~5%。这个缺口就给城市居住质量的改善留了空间。这也意味着, 在不远的将来, 低密度的花园洋房、 大平层乃至山水别墅将更多地成为城市中产阶层乃至普通阶层的一个可行选择。

如果不是房价逼人, 如果不是形势所迫, 有多少人会选择睡在云端而放弃土地?毕竟, 没有什么能比大地母亲的怀抱更加温暖!

花常三

0

编辑:贺媛媛

资讯标签: 生活在云端 高楼 土地情结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