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责任传承 源头活水欢畅

25.06.2014  13:29
   中国绿色时报6月25日报道(记者  张杨)  2012年,四川省第十届党代会作出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的总体判断。
  从大江起笔,以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增绿护绿为宗旨,连续多年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在践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诺言的道路上,四川充分体现出生态大省的责任和担当。
   生态优先,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2000年,四川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构想正式提出。2001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2008年,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全面启动;2013年,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启动。明确了目标,四川生态建设之路走得异常稳健。
  而与生态建设的先行先试相比,四川林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到2007年,四川省林业厅才正式成立产业处,对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布局。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不动摇,是我们践行承诺的首要原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专注生态建设,就是为了做大做强生态总量,确保四川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大局的安定。”产业处负责人说。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四川的林地面积为2395.8万公顷,排全国第三位,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9.3%。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所有林地的发展利用都被限定在严格的生态保护框架内,一切有碍生态发展的经济因素都被排除在外。
  然而,保护与发展从来都不能分割开来,在保护中发展,用发展来保护,只有实现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才能让生态保护的路走得更顺更远。
  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说:“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仅要建设一个能够吐故纳新、能量动态守恒的自然生态系统,更要建设一个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为此,四川努力走出了一条低耗节能、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在首轮林业产业培育强县南部县,山头地块、房前屋后,凡是能种树的地方没有一处留白,整个南部县俨然一片绿色海洋,优渥的生态资源成为发展林业产业最坚实的基础。2013年,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3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800元。
  目前,粗放、低端的产业发展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集约、高效、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隆重登场。成都平原区林板家具产业集群、川东北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川南竹产业集群、川西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等产值超过50亿元的区域产业带初具规模;生物质能源、森林碳汇异军突起;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生态旅游大放异彩;竹浆造纸和板式家具产能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2013年,四川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30.2亿元。
  随着天保工程实施、木头财政终结而沉寂多年的林业经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并逐步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
   责任传承,由上至下的使命担当
  2012年的四川林业资源及效益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全省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1188.56万公顷上升到1714.03万公顷,森林蓄积由14.15亿立方米上升到16.8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24.57%提高到35.3%。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土壤侵蚀量9672万吨、涵养水源700亿吨、释放氧气1.4亿吨,森林植被年储碳量7700万吨。全省50%的自然湿地、90%的生态系统、9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5%的野生植物群落得到保护。森林和湿地年生态服务价值高达1.6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2012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7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750元,分别是2000年的近10倍和6倍。
  目前,四川已初步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稳定、效益显著的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规模适度、品种丰富、布局合理、低耗节能、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已基本建成。
  然而在四川看来,这还远远不够。“这个屏障还不稳定,功能发挥还不突出。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37%,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0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500元。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步确保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尧斯丹说。
  从基本建成到全面建成,是对历史负责、对现实探究和对未来高瞻远瞩的态度,更透着一个生态大省强烈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
  这种责任和热情并不只来自政府,更存在于每个务林人的心中。
  在川西林区,来道孚林业局招工的国企给出了“正式编制+高薪”的条件,却没有一个人应招,这一结果连局长龙波都十分不解。
  “你现在一个月能拿多少钱,国企高薪招聘你咋不去?”
  面对《中国绿色时报》记者的疑问,道孚林业局职工王康给出了答案:“局里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自从开始发展多种经营,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除去五险一金,现在每个月能拿3000多元。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熬过来了,现在就更不想离开了,人只要不懒,跟企业一起奋斗,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王康曾经是道孚林业局木茹林场的一名伐木能手,因为头脑灵活、手脚勤快,企业转型后迅速成了发展多种经营的一把好手。
  王康的想法代表了一代又一代的四川务林人,这份代代相传的强大力量,促使四川在林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实现突破,取得成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凭借这份担当,8800万四川儿女的庄严承诺定能在2020年成为现实。